2007年5月2日水曜日

語言和文字 (1)

語言和文字是人類用來溝通,最頻繁也最廣泛的兩種行為表徵,語言有快速、廣泛、直接等功能特徵,文字雖稍遜於語言的快速與直接功能,但是廣泛和長久性,卻是優於語言。人類多數時間用這兩種行為表徵,來詮釋意念或概念,反過來看大多數的人、大多數的時候,其實也受制於語言和文字的特定意念,哪一種語言文字的使用是對呢?這是值得我們運用思考去辨別的。

西方的「主知主義」(或稱為唯智論intellectualism),一直認為"知識就足夠達到完美"的原則,但是到了20世紀的有名語言學者、哲學家,路德維希.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卻認為我們真實的生活形式,多數是侷限在「語言game」,他有一句名言:

凡無法談論的,就不得不只能沉默。
"Wovon man nicht sprechen kann, darüber muß man schweigen"
("Where of one cannot speak, there of one must be silent")

而「基本教義派」恐怕也是如此,「Fundamentalism」原意是指宗教上「原典絕對重視的主張或態度」,「原点回歸的信仰復興運動」,後來經特別是媒體記者,也特別是美國的媒體記者,多用來指稱或指責伊斯蘭教激進穆斯林組織,因此這似乎已成了一種定型的〝語言game〞。路德維希.維根斯坦的「凡無法談論的,就不得不只能沉默。」,可能就是在指當語言變成價值判斷的時候,好壞、喜不喜歡等價值判斷是無法議論的,而「Fundamentalism」已經在美國、法國、英國等,被賦予壞的、恐怖的、固執的、激進的等負面價值判斷,這可能已經是事實。在台灣的「基本教義派」一辭恐怕也是如此!但其實它是被抓來代表這些負面意涵,而不是這個詞本身,原本傳出或要傳出的意涵。

美國也是自由主義「Liberalism」的大本營,很多自由主義者(liberal),可能總喜歡把「Fundamentalism」拿來當對照組,但是如果從固執的、激進的等意涵上來檢索「Liberalism」,卻可能不會少於「Fundamentalism」!艾薩依・巴林 (Isaiah Berlin 1909- 1997),在他的兩個自由的概念"Two Concepts of Liberty"中,提到的「積極的自由」(positive liberty/freedom)、和「消極的自由」(negative liberty)兩種自由,這種積極自由主義者,其實也可以說是另一種型態的「Fundamentalism」,只是他們的基本教義不是〝原典〞、而叫做〝自由〞!把「經典」和「自由」兩個名詞抽離之後,其實他們所在做的、所在執著的方式,可能會發現也沒有什麼不同!

0 件のコメント:

淺談台灣.3

「 開台 」 我就把她定義為 「 開拓台灣 」 吧 !以免和你說的 教育電視台 、 政治放送台 、 經濟新聞台 、 宗教台傳教台 、 相混淆。「 洋化 」 我也在進一步解釋 , 那是指 「 西洋化 」 ( 對照於東洋這應該沒有問題吧? ) 。 如果荷蘭在 16 世紀開拓台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