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9日水曜日

常識就是常識、不一定等於知識

我說過寫常識欄想挑戰的是我們的腦,而對於情緒沒有興趣,也就是對事實比較有興趣,對於既有而紛亂不一的價值判斷,事實上是採懷疑的態度。沒有錯!〝歇斯 底里〞既是常識、也是諷刺!我是在諷刺那些不定義偏見,不知道什麼是偏見的人,卻錯誤解讀或一直在誤用,〝歇斯底里〞也是如此!我很好奇我們的社會、或是 網上諸位,到底是有多少人知道?〝歇斯底里〞現在應該是稱「解離性障害」和「身体表現性障害」,但是反觀我們的實際生活上,到底還有沒有人在說歇斯底里 呢?甚至如果在網上普查,我相信可能仍有人還不知道漢生病到底是什麼病的?

不知道可稱為〝未知〞,〝未知〞是謎,不知道所以可能犯的是錯誤,但那不叫〝偏見〞!〝偏見〞:「是指人類對於某一對象,只用自己所持一部分的知識、看 法,或自己或自己所屬的社會、宗教、文化等,特有的價值觀為基準 即做下判斷的傾向,而這個傾向所衍生的思考就是偏見!」,更簡單一點偏見就是指,〝「不願意」以事實為詮釋基礎的見解或看法〞,重點是在「不願意」!有了 〝正視〞而不用才會是〝偏見〞!有了「正」才足以證明「偏」,就像什麼是「真」、「假」?定義「真」也可釐清什麼是「假」,另一個方法就是直接定義 「假」。1+X=Y的等式要解題,可能是要定義X、或定義Y,如果都不定義,那到西元三千年為止它仍然是〝未知〞!

〝歇斯底里〞可能還不是最大的「偏見」,事實上還有一個更大的就是「心」!從柏拉圖時期的心身二元論,到12世紀興起的經院哲學 Scholasticism,「心」一直是靈魂和一切善惡思索的所在或主宰,到了16世紀、17世紀才認為腦才是思考控制全身的主宰,但是即使到現在,我 們仍在說〝愛「心」〞、〝善「心」人士〞、〝傷「心」的人〞、〝「心」碎了〞、〝無「心」之過〞,這到底能不能稱為〝偏見〞、或是別有用「心」呢?顯微 鏡到16世紀末1590年,才被荷蘭的眼鏡商,察哈里斯揚先(Zacharias Janssen 1580-1638)父子發明出來,望遠鏡也到了17世紀初頭1608年,才被同是荷蘭出身的眼鏡職人,漢斯里帕斯(Hans Lippershey)發明出來,伽利略也才用此望遠鏡開始天体觀察。

朱熹望著庭中撿取的土塊,由佛家的大宇宙和小宇宙的說法,懷疑土塊中應該也存在更小的宇宙或生物,但是由於沒有顯微鏡這種東西,無法去證實這種看 法,所以感於時光消逝就放棄了,朱熹在儒學之外僅有的生物學「發現」的可能。「範例」Paradigm的構築、再加上「發現」的証明才是科學革命的本質, 美國科學哲學者湯瑪斯肯恩(Thomas Samuel Kuhn1922- 1996)Paradigm shift就是在這樣說明科學的演進。

而哲學上則是提出Paradox(矛盾)這字來自希臘語「para+dokein」,哲學上真正的並非只有做矛盾解釋,「para」在希臘語是接 頭辭「反~~」的意思, dox」則是「一般被認為正確的見解」的意思。平常我們也可把「一般被認為正確的見解」的意思解釋為「常識」,所以Paradox似乎可解釋為「反常 識」。可是「反一般被認為正確的見解」,並不一定就是「錯誤」,也有一種情形,就是雖然反覆一般被認為正確的見解、但卻也是有理!所以Paradox這個 時候在哲學上,應該稱之為「逆說」,〝我不一定要拘泥在既有的一般論說,但需要我的推論是正確的〞,這就是哲學需要的「逆說」精神!他是針對既有的常識的 一種批判,而不是用情緒來相罵請不要搞錯。

很不巧今天心情bay bai,對於避免偏見方法我就舉盧內笛卡爾(René Descartes1596-1650),有整理出四個原則建議,以供參考:

1.除了經過明証為真的概念外,絕不接受其他任何東西 (明証)
2.
思考問題時儘可能將每個問題,分成幾個小部分來處理 (分析)
3.
思考必須由簡單漸次到複雜 (總和)
4.
有沒有任何疏漏的地方和東西,應該進行全盤的反覆思索 (枚舉 / 吟味)

0 件のコメント:

省下自戀

台灣國會的立法委員好像 進京朝貢 ,至今為止好像只要到組合屋,認真想起來其實對台灣是一種羞辱,可是看在彎腰屈膝的人眼中,那簡直是恩賜可能感到皇恩浩蕩而痛哭流涕。我說過清明時節的〝又猛貴〞,分食物的主人目的是一種施捨,拿了〝又猛貴〞的人吃了是吃嗟來食,拿回家吹噓則是驕其妻妾。其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