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台」我就把她定義為「開拓台灣」吧!以免和你說的教育電視台、政治放送台、經濟新聞台、宗教台傳教台、相混淆。「洋化」我也在進一步解釋,那是指「西洋化」(對照於東洋這應該沒有問題吧?)。如果荷蘭在16世紀開拓台灣,是有強烈占領的意志或打算,也付諸龐大的實力精力,那麼今日的台灣,有可能是使用荷蘭文或是羅馬字,也就是「Formosa」,而不會是漢字的「台灣」!但是我想荷蘭只是單純地著眼於殖民利益,所以單薄的兵力無力也無心和鄭成功抗衡!這是客觀的歷史史實,簡單地分析鄭成功和荷蘭,據台或是佔領台灣性質不同之處,在於荷蘭只設殖民管理控制機構或兵力實力,而鄭氏政權建立的是,含有官僚的統治系統。
政權的初步特徵,是官僚系統建立的有無,治權的一個主要特徵,即是有無官僚體制和有效地收稅,荷蘭雖是最早登入台灣,但是兩樣主要特徵卻是最薄弱的一段,嚴格地看那樣的客觀事實,也只能歸類為殖民侵入。而鄭氏政權雖然是最短,但是也曾經和英國、日本簽訂條約的型態,也就是基本上已經擁有異國承認的事實!而荷蘭時期甚至和西班牙、葡萄牙,相同地是在台灣各據一隅,沒有顯著的衝突而各所主張的治權,也沒有任何一方承認一方的事實,當然更別說和台灣當時當地居民,有任何意識形態溝通融合史實,這是這些殖民團體(荷蘭、西班牙、葡萄牙),和接下來四個政權最顯著相異之處!
番俗六考出自清巡臺御史黃叔璥所著的,臺海使槎錄始於1722年6月,算是較具現代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的書,其他可能是文學記事性質較多,但是誰也無法做主觀推論史實的唯一標準!就再回以我前文每個人對於歷史研究,所取的角度視野各有不同很難簡單判定!可能我和沈建德觀點的差異,就在對我前文的前者或後者的著眼認知不同,至於是不是執念?我暫且保留表示意見。
基本上所有的這些歷史記載,都不是我要否認或是有批評之處,我提過歷史無須美化、但也無須扭曲,對於鄭氏政權也應該是如此!只有盡可能地回復他的本貌,溝通原本就是要從些微的相同處開始即使是微小。回歸歷史而不是因一時的政治需要而利用鄭成功,這可能也是我之前強調過的部分。所以我取鄭成功反清抗清的意志,和立基於台灣的意義,想努力建立台灣建國的根論的正當性與完整性!
我一直主張的主軸「在地性與經驗主義」,沒有發生當然就不可能累積為經驗,所以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漢人,都曾經有在台灣經營過的痕跡史蹟,許多人一直在研究的,不就是盡量想回復當時的本貌,而不是依據自己的好惡?鄭氏集團在台灣有無殺戮,或者用更嚴重屠殺的字眼?這只是認知的差異事實的分辨,我想是無須也無法否認。所以有關說人數數百以當時的台灣人口比率,已經不在少數,但是提到鄭氏集團遺留下來的後代時,又變為少得不能再少,這種多與少的數目問題,不是我想談論的重點,而是這種事實的有無,本身存在的意義才是!
至於文化承認,該是單純、雙重、多重或者否認?能不能如同政治多重承認或多重否認?也就是你也認同既是台灣人也可以是中國人?或者現行所謂中華文化的拉雜混同的詮釋?而這可能和我的研究所得是很大的出入!荷蘭、鄭氏集團、日本,甚至現今讓台灣人混淆的蔣氏政權,曾在台灣建立殖民統治,或是建立政權,這種事實的釐清就是我所主張的!至於你最後一段所提的,不就是我之前一直主張的,在地經驗重於血緣的力證嗎?洋化(或是西洋影響)、或是漢化(或是漢文化影響),這些都是可知曾經有過的歷史史實,無須美化、也不用扭曲,就是要讓他回復客觀的本貌!我想這可能是你和我,沒有太大的差異部分吧!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