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5日日曜日

文化的諸定義與真實(七)

相對於文化culture一辭是起源於拉丁語的動詞「Colere」,意思是耕作土地,而文明Civilization一詞也是源於拉丁語「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事實上在20世紀之前,對於文化和文明,即使是來自於兩個拉丁語詞,但對於所指涉的內容並沒有很明確,或者只是很籠統地,以側重物質面觀察的表示「文明」,側重於精神方面的歸屬於「文化」。所以連「艾德華.布梅特.泰勒」 Edward Burnett Tylor. (1832-1917),在作文化概念的定義時,仍然是把文化與文明混同。

2007年3月24日土曜日

文化的諸定義與真實 (六)

 鷗外(1862-1922年)日本的小説家、評論家、翻訳家、軍医学者。和夏目漱石並稱為明治期文豪,夏目漱石拒絕文學博士學位,森歐外死前交代墓碑只 刻名字森林太郎墓,拒絕一切稱號。這位橫跨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兩大領域的學者,事實上也是一位有論辯癖和潔癖的孤僻的人。夏目漱石有很多門徒學生,森歐 外不收門生,雖然是一位軍醫卻翻譯了很多的文學作品。他的主張翻譯應不只是單純的語言翻譯,而應是一種廣範圍、綜合的文化翻譯,也因為好辯所以和「坪内逍 遥」,針對莎士比亞的翻譯有很長的辯論,對於一字一辭的翻譯,簡直是潔癖一般,也像他本人穿軍衣的時候,文人朋友和他輕鬆打招呼,卻被他臭罵一頓。

2007年3月23日金曜日

文化的諸定義與真實 (五)

生物的本能很多是靈活地適應或對應著環境的改變,也就是她不會依本身的主觀而改變,每隻雷鳥到了冬天,不會因喜歡或不喜歡白色,而改變或不改變它的羽毛。鮭魚為何會游回出生的河川,到目前確實仍不解,但低淺河床利於卵交配,而且鮭魚回歸時間都在要入冬之時,而且都在高緯度地區,水溫低才適合鮭魚生存,這都是可能的原因,但這還是屬於本能,而不能視為習慣。而文化通常多是主觀的,相對於動物生物對應環境會調整生理改變,人類對應環境則是運用技術、方法,動物的生理改變通常不會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人類的技術、方法,卻可能因個別主觀創造而會有所不同,所以文化會有齊一性(identity)的融合行為必要或是過程。

文化的諸定義與真實 (四)

文化不只是後天的,而且還深具「在地性」,也就是〝本土性〞(local),當這個文化離開這個土地、到了 另一個土地,基本上已經是要看作另一個文化。愛斯基摩人是一個例子,離開那個地區,即使流著相同的血緣、說著同樣的語言,卻是另一個文化。人類的文化很少 有先天性,簡單再舉一個通例,世界上很多文化是男性支配社會文化,這也是後天形成的,因為從生理構造上可以發現,在所有生物界具有兩種以上的交配姿勢的可 能只有人類,這並非只是人類特別歡喜性愛用途,而是具有一個其他動物所沒有的意義,也就是〝交配〞不一定得由雄性主動,在雄性沒有自由的狀態下,仍能由雌 性主動完成交配,這在大自然界恐怕只有人類,也就是雌性支配社會型態是有可能被完成的,至少在先天上是沒有決定的或限制的,人類的雄性支配完全是後天的演變。

2007年3月22日木曜日

文化的諸定義與真實(三)

文化因人而產生,也是人類在處於特定的區域、環境,所激發或衍生出來的智、技、能的總体表現,文化缺乏了人當然就不存在,而文化脫離或去除了環境(在地性 或稱本土性),就好像把花從土地中拔出,很快的她就會枯萎死亡。孕育文化或者文化構成的要素當中,地域或稱為環境,其實是最初最原始也最重要的一項。愛斯 基摩人據說有一項慣習,就是當有好友來拜訪時,由於天寒地凍沒什麼可招待,為了表示善意,所以就把妻子借給朋友睡,讓朋友能取暖免受寒凍,這是善意!可是 離開那樣的環境,這樣的慣習就顯得不僅稱不上善意,而且應是突兀了!

2007年3月21日水曜日

文化的諸定義與真實(二)

 而文化隨著泰勒定義之後,各文化人類學者也陸續做了定義,後來哈佛大學的社會學家考古學者克萊德.凱.瑪明.克拉克宏(Clyde Kay Maben Kluckhohn, 1905-1960)甚至搜集了100多個文化的定義。很難一一列舉,但是一般性的簡單定義就是:「生存在特定地區的一群人、或部族、或社會,經常年所累 積形成具有同一性(identity)的各種慣習、觀念、或意識形態(ideology)的生活樣式,與支撐生活活動,所建立的各種技術與技藝的總体」, 換一個比較明確的,我給文化的定義方法:

1. 文化的主體():有人才有文化產生,但是單人並不能產生文化,對於人數的定義,也是學者很難定論的部份,世界上面臨絕種的部族,有的甚至已剩不到一千 人!演化論通常偏重種族、也就是血統,所以就是容易會碰到明確化人數定義的同時,卻可能產生否定定義之下的部族文化這個困境,所以一群人的人數的界定,事 實上是模糊的幾乎是無解。

2007年3月20日火曜日

文化的諸定義與真實(一)

一般非醫學的判斷,人活著的第一生命象徵是腦、第二象徵是心臟、第三象徵是肺,這可能是很通俗的生命事實判斷,當這三種器官任何一個停止運作,可能都得面 臨死亡的認定,這在醫學不發達的年代或地區,可能很少人會置疑,但隨著醫學知識和技術的演進,生和死的界線或判別,可能就不是這般的通俗了。30幾年前曾 經有一位北一女的學生,因車禍變成植物人,可是很感人有一次看到電視上訪問她的父親,他父親說:「我已經老了,即將沒有辦法再護著她了。」,這30幾年沒 有關係的旁人,說或認定這個女生或已然成為女士,和死亡沒有兩樣也不是奇怪的說法。但是恐怕在她的父母心中,她應該一直是活著,即使她既不會說話、也不會 行動,因為語言或行動是生命特徵很重要的表現,但卻未必是成為生命的絕對表現。

2007年3月19日月曜日

文化的定義

18世紀末期社會人類學,英國艾德華.布梅特.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 (1832-1917)就對文化做了最初的定義(原文)"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taken in its wide ethnographic sense, is that complex whole which includes knowledge, belief, art, morals, law, custom, 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nmber of society." 「所謂文化或是文明,從廣泛的民族記載學上的理解,是指 一個社會的成員,所獲得的知識、信條、藝術、法、道德、慣習等,和其他各種能力習性等,複雜的總体統稱」。

2007年3月15日木曜日

節慶風俗文化意

1115日,在日本是「七五三節」,這一天家中若有,三歲的男女童、五歲男童、七歲女童,就整裝打扮帶到神社,參拜祈願祝福成長。這個節日據說主要流傳於江戶中期,吳服屋(和服裁縫店)基於商業發想而推廣流行,早期流行於江戶町貴族和武士階層,明治時期則普及於一般庶民。現在更是幾乎整個11月份,而且也不限三五七歲,而是七歲以內的兒童。而這個節日在日據五十年期間,似乎是唯一沒有帶進台灣的節日?!所以我普遍問過,台灣有日據生活經驗的老者,幾乎都不了解這個節日。

2007年3月12日月曜日

文化淺談—(副文4)

我個人好像也有說明過,由於我大約一年在台灣的日子並不多,事實上對於台灣文化領域的田野調查並不多,而且多是片片斷斷,所以多數只能從文化的理論上著手,而且我個人也認為,不從理論上還原文化的原貌,就可能常常掉落在,朦朧籠統含混的認知、說法陷阱或泥沼!就如前文那位,又是中華文化、中國文化,話不停的那位一樣,三四天來也還看不到,他有能力說明,甚麼是中華文化?甚麼是中國文化?提示他先由語言、文字、宗教檢視,我看他也檢視不來!也就是,他可能是沒有能力釐清,但卻有勇氣指說,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或中國文化關聯如何?成分如何?還要和中國人、或國民黨,爭取甚麼中華文化的詮釋權?像這種被過度洗腦而不自知的台灣人,可能為數還真不少,這確實是一個深刻嚴重的問題!

文化淺談—(副文3)

其實我說過,我的學習可以說是一路論辯上來,基本上我是不排斥論辯,甚至爭吵、甚至情緒高張的爭吵,唯一怕的事,就是碰到頭腦不好的。在可能的情況下,我都會先提我能做的定義,這並非炫耀,而是一種態度,尊重對方的態度,也就是我的理解是如此,請 問對方的理解是甚麼?或是我的錯誤、不足在哪裡?但是很遺憾的,在舊媒抗、在南方論壇,甚至在現在的台灣線上,難免總是會碰到情緒先行的人!而使討論或爭 論變質,這也可能是,我不太願意花太多時間在網路的原因之一。

2007年3月10日土曜日

文化淺談—(副文2)

首先認識、辯證、釐清,是我主張認為對文化究明的一種過程,其中辯證dialectic事實上是一種哲學用詞,或者諸位可能要用哲學用詞看待。它源出希臘語「dialego」早期的希臘哲學,多是指和他人的議論技術、或是事物的對立,比較有名的是柏拉圖,在蘇格拉底對話錄中所解釋的:為了解明(究明)一種思考,它內在所存在的矛盾,必須對於該主張投予疑問,而後經過議論,而使能更趨近真理的一種方法。

2007年3月9日金曜日

文化淺談-(副文1)

我高中之前的教育是在台灣,坦白說多是不愉快的經驗,從小學開始就有一個壞習慣,新學期的新書,大概一周、慢則兩周就通通看完,老師對我來說,幾乎都是在幫我複習,所以很多時候,我都是在提問題的。現在看來我的學習之路,根本就是一路論辯上來,就不是為了考試用,可能我的老師,也不喜歡、甚至可能討厭我的居多數!而我也是感覺水土不服!所以日本對我來說,就有如穿過崎嶇小路,突然看到一片汪洋的感覺。

文化淺談

哲學開始於思辯,文化則是由觀察探討展開。一般的想當然耳和人云亦云,則是阻斷哲學和扼殺文化要命習性。黑格爾也曾經一直要寫哲學講義,就像很多有名的經濟學者,一直要寫經濟學原理,但其實嚴格看來,都是沒有成功。也就是這兩項學問,她並不是木乃伊,她是活體,有機的活體,需要的是不斷的思辯,和不斷地觀察探討。

2007年3月8日木曜日

文化的認知

國民黨一直灌輸台灣人,一種先驗的價值觀、那就是一種命運觀,馬英九跑到桃園蔣經國的葬身處磕頭如搗蒜,他在磕什麼呢?他在磕蔣光頭「自余束髮以來」的那一套,先驗的天命 系統。國民黨用淵遠流長的中華民族,等等先驗價值觀〝飼殺〞中國人和台灣人的思考,所以現代的台灣人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就無從評價自己,無法評價自己 要如何肯定自己?文化的東西有時候有沒有眼光洞悉?相差千萬里!台灣早期的文化中心就是「廟前」,廟前不只是一般居民的信仰中心,也是平常居民的文化傳遞、文化研習的重要場所,集體意志或集體意識型態(ideology),多是透過廟前聚集而漸漸產生一種習俗的齊一性(identity),再透過各地廟的〝卦 hiun(進香)互相溝通交流,而擴大成大區域性的習俗文化雛型。

文化的性質

生物的本能很多是靈活地適應或對應著環境的改變,也就是她不會依本身的主觀而改變,每隻雷鳥到了冬天,不會因喜歡或不喜歡白色,而改變或不改變它 的羽毛。鮭魚為何會游回出生的河川,到目前確實仍不解,但低淺河床利於卵交配,而且鮭魚回歸時間都在要入冬之時,而且都在高緯度地區,水溫低才適合鮭魚生 存,這都是可能的原因,但這還是屬於本能,而不能視為習慣。而文化通常多是主觀的,相對於動物生物對應環境會調整生理改變,人類對應環境則是運用技術、方 法, 動物的生理改變通常不會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人類的技術、方法,卻可能因個別主觀創造而會有所不同,所以文化會有齊一性(identity)的融合行為必要 或是過程。

2007年3月7日水曜日

文化究竟是什麼?

不知道誰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懦弱的人總是相信命運,堅強的人總想認清因果。」,我ㄧ生從不算命、也不相信算命,我知道知識、科學仍然存在有很多未知、或 未可知,或者應該這樣說,知識或科學至今所能闡明的知或已知,可能遠小於未知。就像有科學家曾有這樣的說法,人類至今所能知道的物質,可能只有不到百分之 十,其他尚有百分之九十幾,是屬於暗黑物質dark matter,它是屬於自己不發光、也不反射光的未知物質,它充滿在我們的週遭,而我們尚無法認知,所以它就等同不存在一樣,但它卻是確實存在的。

2007年3月4日日曜日

文化的意義

首先我並非語言學專攻,所以即使知道台灣,除三大語族群外,尚有1314族的先住民語族群,但是對其現狀沒有收集研究,所以並非很清楚,但是在我前文「再淺談語言和文字.6」中,也略為提到:

台灣並不只有台語族群,都是後來的外來族群,但是這外來族群之前的先住民族,其實嚴格說來,也是更早來的 外來族群!但是文化性質上的差異,在於文字的有無!現在台灣的先住民族,大約占人口總數的2%,國家語言政策正確的做法,可能也要依性質分成兩大類作法, 也就是先住民語群所處的弱勢,需要更多國家的輔助保存!其語言由於沒有文字,使用全羅字可能比較有利,但是面對接近98%的三大語族群,卻不適合一成不變地,完全依賴全羅字!

2007年3月3日土曜日

文化詮釋現象

王貞治在今年退休時,接受專訪談到甚麼是Pro(職業專業Professional),所謂的 Pro野球手」就是失誤一次也不能發生,同樣的動作做一百次,都是相同的結果!要以此作為Pro的自我要求。如果輕意地就自我原諒一次的失誤,例如:「啊!人難免都會有失誤!」,如果有這樣一次的念頭,那麼就一定會有第二次、第三次的失誤。所以也有人說,所謂專家就是訓練有素的狗!為什麼是訓練有素?就是不容許發生失誤。

2007年3月2日金曜日

文化由來

 為什麼會有文化?從自然的選擇的概念看,人類和動物的比較看來,或許人類是一種〝有欠陷的動物〞!就像人 和人猿很類似但卻不相同,或者也可以看成人類就是〝裸露無毛的猴子〞。因為沒有毛保溫、耐磨差的保護,人的腳也是無法靈活伸展的爪,因此無法在叢林中自由 攀爬,或是獲取食物的高度範圍,就比猿、猴來得更為狹窄。從自然環境的適應度和猿猴比較起來,相對地就比較有缺陷,但是也因為這種缺陷,使人類必須要攫取 獸皮,或者利用纖維類編織衣物避寒,挖掘洞穴或者堆積牆壁或屋子避寒、避風雨,避開其他猛獸侵襲。也因為可能是為了避寒,使人類發現火熟練地運用火,再由 熟練地運用火,而發展陶瓷等各種器具的發明製造,而產生了多彩多姿的人類文化。

文化的本質是什麼?

在台灣有一種叫做台灣黑熊,這是和日本的月輪熊同種,雖然是屬於比較小型的熊,但通常的成年熊也有身長約近200公分、體重約300 (150公斤),看似笨重但真正奔跑的速度,一百公尺大約78秒鐘,地球上的人類沒有一個人跑得過一般黑熊。熊的嗅覺異常靈敏,能嗅出人類手握過丟棄的玉米中,玉米的味道和殘留的人類的味道,專家也發現熊會利用堅硬的利爪,撥開樹皮應該是為了吸取樹液補充水分或養分。夏季6~8月交尾,秋季入冬之前不斷大量捕取食物養分,以備 1月份開始長達約2個月的冬眠期,同時也藉冬眠期間生產幼熊,而為了減輕冬眠期間的消耗,一隻剛生下的幼熊只有長約25公分、重約300公克的小肉團,而一般的熊是間隔一年交配,因為幼熊會跟母熊學習一次冬眠後才獨立分開。

文化一二三

我常想一般大家花時間在網上,總是希望有所學習,問題是你想學到的是什麼而已。〝想當然爾〞絕對不是錯!但如果是學問,那可能必須要認真分辨學習,而這有一個脈絡可循,那就是你要先學習,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一樣,一個說法或一個理論那要先能夠檢證,就如同自然科學一樣,可以用實驗重複檢證,也就是一致性的檢驗,而也透過可檢證才能說服自己、說服別人,簡單的說,就是用相同的條件導入,能不能獲得相同的結果!

18 世紀末期就開始有了文化人類學,英國艾德華.布梅特.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 (1832-1917)就對文化做了定義(原文)"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taken in its wide ethnographic sense, is that complex whole which includes knowledge, belief, art, morals, law, custom, 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nmber of society."(對不起!囿於英語是第二外國語!所以不敢班門弄斧翻譯!請英語專門網友幫忙翻譯。)

文化速描

曾經有提人到生活與文化的緊密關聯性,或是有人說文化即是生活、或生活即是文化,基本上是如此沒有錯!不過,這應只是像一個大前提、或只是導論,但是並不完全等同,光是生活,不一定就能成為文化,動物因為多數是依據本能生存,由於沒有語言,光只有聲音所以只能傳達簡單的情緒,無法建立起文化的結構。

但是文化卻也離不開生活,我們早上睜開眼、下床離開臥室、走進廚房,在家裡有一種安堵感,因為有房子遮風避雨,而後我們通常會吃三餐,換下睡衣,走路或騎車或坐車去公司上班。而我們吃三餐,就是一種典型經驗默契的產物,為什麼是三餐?為何不是四餐?幾乎沒有人知道原因,甚至這種默契形成於何時、何地?也很難考證。原始民族的餐,是建立在獵物的有無?育過嬰的人,可能也有這樣的經驗,一個嬰兒可能三四小時,就要餵食一次。而吃甚麼?或者一般食物的料理法,那更是經驗默契之下的產物。

2007年3月1日木曜日

文化筆記

我ㄧ直自許是「台獨鷹派」,因為在台灣有一種國慶鳥叫「灰面鵟鷹 (灰面鷲) Butastur indicus,它在十月十日左右由北方,西伯利亞或日本等地南下避冬過境台灣,春天時再由南洋過境台灣北歸。由於往返台灣和日本之間,和我的情境類似,所以特別喜歡這種,隼形目 Falconiformes的鷹科Accipitridae猛禽,也以這種鷹隼作為我的吉祥物代表。

但是一方面就如灰面鷲來來回回,我也一直存有一種愧疚,那就是對台灣多是心裡的付出,大於實質付出,恐怕對文化也是如此!我努力的讀文化相關的東西,或者在日本和中國人,或是台灣的一群人力辯或力抗,所謂的中華文化,可是也無法掩飾,我對台灣文化的實際保存,並未有太多的實質行動,也就是我的台灣文化的實質田野調查,基本是相對薄弱的,這是我必須先向諸位網友報告的實情,也是我只敢用「文化初講」的原因。事實上就像我之前,在他站曾經談論過文化的欄裡說過,我原先是想分成三個方向,一個是從文化究竟是什麼?也介紹世界上主要談的幾種文化理論,本土化和國際化,原就是可以相互為用的。

日本的武士(二)

日本的歷史是以神武天皇登基的年代 ( 紀元前 660 年 ) 為起點,但是事實上卻是到第 15 代天皇的応神天皇才有出土古墳,它在今日的大阪府外圍,考古的推估年代大約在第五世紀,但是並非非常確定,日本多是以古事記的記載,可是古事記卻是 712 年才由太安万侶所著,是日本最古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