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1日日曜日

指差確認

第一次上日本的游泳池,已經是二十幾年前的事了,不過那次的印象,也可以說是一種文化衝擊也不會太誇張,甚至也可以說成是台灣和日本,比較文化差異的一項重要參考。記得在日本的游泳池中,突然聽到救生員吹口哨,然後大家都在爬上岸,我剛好游到中間,直覺以為是發生地震,一驚慌喝了好幾口水慌張地爬上岸,卻看到大家只是在岸邊,似乎也沒有逃生的動作。回過神來只見游泳池四個角落,站四個好像是救生員輪流檢察游泳池,只看救生員伸出手臂指著游泳池,從這一邊比到另一邊,喊著〝1ライン(line)オーケ(ok)〞,然後再重複比一次喊著〝2ライン(line)オーケ(ok)……如此四個角落四個人比了八次,原來是按著八個水道各比一次,最後監督的救生員在吹長哨音,其他的日本人又陸續跳進水裡繼續游泳,當時我只覺得日本人之沒有效率,令人訝異甚至是很火大。

「指差確認」這大部分是源自於鐵道的動作,主要的目的是讓鐵道工作人員,如駕駛、車掌、或站務員,能夠更專心而一心不亂,避免發生任何錯誤的可能。時至今日在日本坐電車時,如果你在最前頭一節車廂看著每一位駕駛,幾乎都可看到駕駛士沿途一直手不停地揮舞手臂比著,在月台上的站務員在列車要開時,也會前方後方用手比出手勢,喃喃自語〝左(hidari)オーライ(all right)、右(migi)オーライ(all right)〞。這個制式動作也就是我在游泳池看到的動作,原是相同的一回事,應該說是相同的習慣,而且這二十年來我就是看著,這個日本人幾乎已完全浸透在,他們的一般生活行為習慣當中,而台灣似乎沒有或者忽視的,很粗淺的慣性行為。

日本的小學生要過馬路時,都會被教一個動作就是舉起右手過馬路,所以在日本小學週邊也通常很少看到,交通導護或糾察隊拿著欄杆或牽著繩子讓學生過馬路。 20年前日本的小學生都是排路隊上下學,20年後日本各地的小學生,仍是排路隊上下學,據說北海道各小學距離3公里要用走路上下學,3公里以上才能申請騎腳踏車上學,而且父母不能開車送孩子上下課。我女兒在日本上一年小學即是如此,所以回台灣時內人還被學校老師問,幾點要去接小孩放學?問得一頭霧水!我小學時期也是排著路隊上下學,聽說台灣現在好像已經沒什麼小學生排路隊,幾乎都是由父母或安親班開車接送,似乎進步的情況已經不輸世界先進國了,但是現代化是夠現代化了,可是究竟是進步了呢?還是只是複雜化而已呢?

現代化是一個概念、也是一個現象,有時候卻可能是一個幻像!而我們卻不一定能認識或認知,有時候可能我們還把退步誤認是向前。看著日本人仍在比著20年前,我看到的「指差確認」,看似愚笨、沒有效率,可是這個國家卻讓人家能夠體認到,精緻和井然有序、和不斷的進步,而台灣人看似變通靈敏、感覺急躁、不斷在追求現代化、不斷要追求著進步,現代化的成果似乎也處處顯現,但深思細辨之後,卻似乎又不盡然順心如意。大家都在為李登輝前總統說了什麼?各找對錯的理由、說詞,我卻喜歡對台灣的浮光掠影苦思,我們似乎不太在意「指差確認」用手比,而總是比較喜歡用嘴表現感官的暢快吧!

0 件のコメント:

語言隨想(一)

日前參加大學的 OB 會聊到語言,我寫了 ( 竹子的台語音 )[ デェッア —] 、和 [ デッア —] ,讓日本人發音,果然日本人,不太會發前面ェッ連寫的發音,但是 [ デッア —] 則是九成接近了台語音!當然我也寫幾個音,讓他們嘗試結果效果出乎意料地好。 他們也有一個共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