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7日水曜日

台灣的病灶 (一)

回台已有幾年了(雖然仍台日間來來去去),發現困擾台灣的問題,外在的太多無法一一列舉,我在意的卻是屬於內在的,無聲無息、無時無在的核心部。

一是價值混淆不清
「素魯肉」是我認為具體而微的價值混淆,這衝突的兩個概念與實物能混合,顯現對價值標準的不在意或者是可隨意而定的,所以台灣人可能不知道全世界吃素最複雜的國家也是台灣。韭菜、蔥、洋蔥、蒜頭在台灣都算葷菜,問起緣由各式各樣是誰所定不可考,道教、佛家各有說法自編的亦不少。我是無神論者,對這種價值方式我不下對錯判斷,但我在意的是這樣的價值由來,和為什麼而接受這樣的價值?
還有一個台灣人對價值混淆不置可否的例子,那就是打麻將,很多人也打麻將,但全台灣沒有一個標準,不只南北有差異甚致桌桌不同。各位可想像一個週末全台有多少人打麻將消遣,至於為什麼這麼定沒人知道?也沒人在意!可能都是當場自定,所以價值標準是何物可能都未在意過!不願意釐清或不知釐清,往往阻礙了價值默契的建立,也會阻礙了溝通的方式,我們的人際關係就在這種價值混淆的叢林中摸索碰撞。

一是邏輯錯亂不明
以前曾聽過一個廣告詞「學鋼琴的小孩子不會變壞」,當時我還是中學生一直對這句話很在意,為什麼學鋼琴的小孩子不會變壞?這種因果關係的邏輯是什麼?由於廣告詞裡並沒有交代清楚,這麼多年來問遍了各級師長前輩,很遺憾地沒有人能說出一個所以然。

現在猶然很多類似的情形如:「我是吃菜郎 (吃素的人) 甘ㄟ騙郎 (會騙人嗎) ?」,「理著光頭穿著架裟化緣所以他()是和尚、比丘尼!」,蘇盈貴也可以拿媒體封他的司法硬漢的假象當真,一副「我會說假話嗎?」的醜樣而昂然自得,….諸如此類必然性薄弱的東西、言論在台灣處處可見。邏輯可以是演譯法可以是歸納法,但須講究前後次序的關係。但我也發覺我們的各級教育、家庭、社會對邏輯的認定薄弱與忽視,所以台灣的媒體記者習慣斷章取義,而後用演譯法鋪陳新聞,金融卡的廣告可以說「借錢是一種美德」。借了錢之後就是負債,和美德一點關係都沒有!

0 件のコメント:

語言隨想(一)

日前參加大學的 OB 會聊到語言,我寫了 ( 竹子的台語音 )[ デェッア —] 、和 [ デッア —] ,讓日本人發音,果然日本人,不太會發前面ェッ連寫的發音,但是 [ デッア —] 則是九成接近了台語音!當然我也寫幾個音,讓他們嘗試結果效果出乎意料地好。 他們也有一個共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