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3日金曜日

文化的諸定義與真實 (五)

生物的本能很多是靈活地適應或對應著環境的改變,也就是她不會依本身的主觀而改變,每隻雷鳥到了冬天,不會因喜歡或不喜歡白色,而改變或不改變它的羽毛。鮭魚為何會游回出生的河川,到目前確實仍不解,但低淺河床利於卵交配,而且鮭魚回歸時間都在要入冬之時,而且都在高緯度地區,水溫低才適合鮭魚生存,這都是可能的原因,但這還是屬於本能,而不能視為習慣。而文化通常多是主觀的,相對於動物生物對應環境會調整生理改變,人類對應環境則是運用技術、方法,動物的生理改變通常不會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人類的技術、方法,卻可能因個別主觀創造而會有所不同,所以文化會有齊一性(identity)的融合行為必要或是過程。

生理當然會影響行為但是他的必然性,不透過觀察、實驗驗證我們無從得知。據說愛斯基摩人用太太招待朋友,但是並不是每一個寒冷地區的人,都是用太太招待朋友睡覺,這才是一個人的習慣、和一群人的習俗,而這就是文化與生態本能的分際。如果以相同的愛斯基摩人的例子,可以視為文化,可是相同的行為如其他地區的換妻俱樂部,卻不能看作文化,充其量只能視為少數人的個別習慣 (不對此行為加入價值判斷),因為卻乏identity ideology(齊一性的意識型態),簡單的說就是卻乏共同的價值認知,而無法成為習俗,所以即使看似相同的行為,卻不是都可稱之為文化。

為什麼會有文化?從自然的選擇的概念看,人類和動物的比較看來,或許人類是一種〝有欠陷的動物〞!就像人和人猿很類似但卻不相同,或者也可以看成人類就是〝裸露無毛的猴子〞。因為沒有毛保溫、耐磨差的保護,人的腳也是無法靈活伸展的爪,因此無法在叢林中自由攀爬,或是獲取食物的高度範圍,就比猿、猴來得更為狹窄。從自然環境的適應度和猿猴比較起來,相對地就比較有缺陷,但是也因為這種缺陷,使人類必須要攫取獸皮,或者利用纖維類編織衣物避寒,挖掘洞穴或者堆積牆壁或屋子避寒、避風雨,避開其他猛獸侵襲。也因為可能是為了避寒,使人類發現火熟練地運用火,再由熟練地運用火,而發展陶瓷等各種器具的發明製造,而產生了多彩多姿的人類文化。

而文化如果深層追查,或許就是人類在克服,這種自然的選擇下的缺陷,所孕育出來的智慧表現,文化不是只有在有文字時才成型的,文化除了是人類為了生存所激發出來的各種表現之外,它也內含著智慧與趣味。客家料理的特色檢、油、鹹、香,除了是對應比較艱苦的環境之外,據說也是因為客家人因為避難遷徙,所以多是採集合聚居,因此大家庭相當普遍。而一般煮食三餐,通常由輩分低的媳婦操作,但是因輩分低所以也是最後用餐,因此菜如果不煮稍為鹹一點,通常最後是無菜可配,因而可能是因文化的選擇,產生一種飲食文化的特色。

0 件のコメント:

吵架的本意

我說過我根本不喜歡,寫時事評論文!第一:現時發生,還來不及分清來龍去脈,很難論斷是非。第二:由於可能還是進行式,所以正是情緒最高張的時刻,就像佈滿血絲的紅眼,可能有效視角不到 30 度,有效視距三公尺不到!也就是正是耳不聰、目不明的時刻,說了可能也聽不清楚,或者可能被錯誤解讀?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