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7日日曜日

確率的雲、半活半死的貓 (三)

自然科學對於未知,通常先成立一個假說理論,然後透過實驗來印證假說理論的真實性,而社會科學通常在既成或發生過的經驗當中,尋找類似的事証,以做為觀測或觀察的基準或參考。人類對於未知、或是將來的不安,其實是與生俱來,或者根本是終生都不會遠離,或者也可以說,不安其實正是生命的現象或象徵,但是對於處理未來或是面對不安的態度,卻是各式各樣。古代的人類很長的一段時間,可能就藉由祈神問卜,後來諸多的學問的衍生,取代了祈神問卜的方式,眾所皆知的天文學,即是源自於,藉由對於星象的觀察,而能預知未來的占星術的需求。

1930年愛因斯坦,提出〝薛雷丁格Schrödinger的貓〞的思考理論實驗,把一隻貓放進一個封閉的盒子里,然後把這個盒子連接到一個,包含一個放射性原子核,和一個裝有有毒氣體的容器的實驗裝置。經過一定時間後,當檢測出放射性原子時,就會自動排放毒氣,毒死這隻貓,現在時間到時,就是只有放射性原子核和死的貓,或者是沒有放射性原子核和活貓,的兩個結果。藉以反論波爾的理論中,〝半死半活的貓〞存在的荒謬可能。當然後來會議隔天,波爾運用愛恩斯坦所創的相對論反駁,由於都是不可能真實實驗的思考理論實驗,也就是變成了是一種客觀性存在、和意識認知的辯論,現今支持波爾理論的卻是大多數。

科學由哲學發展而來,而哲學是源自神學,西方思想史上第一個哲學家,達勒斯Thales(紀元前624- 紀元前546),他是第一個對萬物皆為神所創的神話懷疑,而用合理性的思考的哲學者,他認為「萬物的根源就是水」,而這也開啟了自然哲學,或者是後來所稱的科學的對於未知的探求。二千多年來人類在知性的發展上,又展開了有所謂的自然哲學(科學)、與社會科學,一個釐清物(或者也可視之為存在)、一個釐清心(或者也可稱之為認知),而其實這個源頭,都可視之為一個,人類非常原始、也非常現代的動作,那就是處理未知。西方的啟蒙時代,探求的思考核心有兩個:一個就是普遍性、一個就是一致性,某層面看,她就是想對未知,做一個確定性的決定,也就是普遍和一致都確定時,未知就消失了,未知消失當然就不會產生不安。

0 件のコメント:

語言隨想(四)

人的一生多數是處於主客觀不一致的狀態,詳細應該說,主觀情感、客觀實証的格差,反而是一種稀鬆平常、或是常有的事與狀態,如何調適為可控制範圍?可能是終生至難之業!但是仍然有很多人,無法分清楚所謂主觀客觀的釐清辯明,不過,其實分不清、不理解,有時候反而可能也是一種幸福。這十幾年來,每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