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0日金曜日

日本四象 一住.1

文化的語源(culture)是源自於拉丁語(cultura)耕作,人類也都是由狩獵而進入農耕,相對於狩獵是隨著獵物移動,農耕之後的人類才開始定 住,但是最早期的農耕其實仍留存狩獵時期的習性,也就是野燒農耕。人類初習農耕由於技術不純熟收穫率低,為了增加耕作面積而用火燒闢開森林原野雜草,所以仍有移住的行為,而後由於習慣熟悉了農作物的生長週期,而漸成定住正式進入農耕。

所以從這個層面看,文化起源於人類的農耕,因此居住也可說是文化的原型之ㄧ。日本人的住居,仍然有些特色值得注意研究,除了之前提過可能來自於心理因素,也就是保守或類似自我防衛性強的,執著於一戶建的日本人居住習性,這種情形顯然和外在一般印像的群體性格,似乎是衝突的。

也就是群體性格或印像強烈的日本人,對於居住卻是絕對個別的、封閉的,會選擇集合式住宅是受制於環境與現 實條件,也就是說只是暫時性的、無奈的,雖然其他國家甚至台灣可能也是如此,但是我知道的日本社會是更強烈的!而且我個人一直認為這是農業社會時代,所殘留的人類潛意識本能。 

如果走訪日本各地可能會發現,日本人特別喜好或執著於木造建築,即使到今日日本人的一般民房,一棟建築使用木材比率仍約有75%。而且紙門隔間、 榻榻米的房間,仍是千年流傳不變。日本人通常對空間的概念,多是以坪或榻榻米張數為概念,一塊榻榻米為一疊或一帖,兩塊榻榻米為一坪,日本人問人房間多大通常會問何疊間”(nanzyouma幾疊的房間)

而日本一般民房最小的是3疊(江戶時期較多現在已經很少了)、再來是4.5疊、6疊、8疊、10疊為主,普通人家以4.5疊、6疊為最普遍,8疊、10 疊一般可能是富豪之家才隔成這種寬房子,因為一般人可能都會將它隔成兩間。到日本鄉村所看到的房子,多是以兩層樓為主,瓦片合掌式建造的屋頂,如果以我個 人20年為週期的觀察,除了建材品質發展更新之外,可以說幾乎是沒有什麼變化,若以百年來的照片資料觀察,變化也是非常有限。

 日本房子通常建地精簡,也就是相對地狹小的印象,可能是去過進入過或住過的人,共同的觀感,同時為何拘泥於兩層樓建造,百思不解。而且日本房子窗 戶也鮮少加裝鐵窗,很多台灣人把他解釋為日本人守法,或治安良好的緣故,但這都不是真正的原因。日本全國面積有37萬平方公里(約為台灣的10倍多) ,但平地部只有約24%(台灣也約略相同) ,緯度約在北緯32度到47度之間,大部分國土屬於亞寒帶地區,日本全國各地冬季長約為4~6個月,全國北自北海道南至鹿兒島稻作都只能一季,再加上百年 之前日本農業技術仍相當落後。

所以日本人節約房子的空間,其實是為了增加耕作面積,兩層樓的房子乃是基於冬季期間,易於保暖和節儉薪材資源的考量,而大量使用木材,則是基於日 本幾乎沒有鐵的資源,和防地震也有很大的關係。窗戶沒有加裝鐵窗很大的原因,是冬季下大雪有時甚至連門都凍結無法打開,窗戶變成緊急脫逃口的作用。而瓦片我的推測,才是日本人基於傳統的趣味的心理堅持吧!

 第二次世界戰後所謂終戰直後,其實是日本經濟的谷底,大阪當時的居住狀況,可能我得再找詳細資料。在日本借屋一般念”kariya”,就是租屋的意思,但如果念しゃくや卻是指中古16世紀,幕府之前戰國時期,特別是指寺廟出租地給商家做生意的意思。如有名的淺草觀音寺裡的商店,就叫仲見世” (nakamise)其實就是廟裡的店的意思,遠一點的有福岡博多等,興福寺周邊的所謂〝安山借屋牒〞(ansansyakuyachyo),就是寺 廟出租地給商家的名冊。 

德川幕府時期更把步、段、町劃分清楚,而且武家和平民更是分開居住,所以至今日本仍有很多,所謂的〝武家屋敷〞。同時對於寺廟的借屋情形,也採取 了比較嚴格的管制,京都的東本願寺、西本願寺,原本都是淨土宗的寺廟,德川家康就是藉口都市開發,開路從中一分為二而成了兩間寺廟。而到了明治時期,更是 為了解構幕府的經濟舊勢力,也就是統一由國家收稅,所以規定每人都必須有姓名。在這之前日本百姓多是沒有姓氏的只有名字(這個比較話長他日再補述

大阪在豐臣秀吉之後,經幕府嚴格監控,在政治上根本不可能有發揮的餘地,所以幾百年來都是經濟色彩最濃厚的都市,所以江戶時期他有〝天下台所〞(廚房)之稱,幾乎是商家較多,而且各地大名也都是在此佔地出租,有名的福澤諭吉的父親即是九州中津藩派在大阪的帳房,處理藩主的商業行為增加藩主的收入,所以梅田旁邊就是有一個地方叫中津。但一般的平民耕作的收成,必須繳稅給藩主,可是房子可是都要自己蓋,這是幕府時期以前即是如此! 

0 件のコメント:

政治微觀

基本上我以台灣人的立場,對立憲民主黨的印象感覺是很差的,立憲民主黨可以說是,日本所有政黨當中,最親中、同時最輕台的政黨!小沢是代表性人物。從鳩山政權開始小沢是幹事長,就曾主導 600 人議員團到中國朝聖!立憲民主黨政權之下,「弱腰」從鳩山到菅直人表現無遺!從教科書、到地球儀、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