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3日月曜日

有關台灣一二三 (三)

清朝之後就是被中國承續了,反清、抗清延續為現代的反中、抗中,我認為台灣人沒有必要放棄這種詮釋可能!鄭芝龍時代開始就有台灣移入民,鄭成功時代再加移入,我把他形容是,類似美國清教徒五月花號移入的Pilgrim Fathers(巡禮之父或開基之父),我想當時移入美洲的歐洲人,究竟有多少人?原就抱持要到美洲開國,或是建立一個新國家的?我想可能跟移入台灣的移入民類似的,建立一個生存的新天地,應該才是最初始的想法認知。而由於在地的各種經驗累積,才漸次形成一種新的意識形態,一種異於原母國的意識形態,而後變為脫開原母國的意志,而後才造就一個新的國家成型、或建立。

美國初建立時才幾州?和鄭氏政權成立於台灣時,其實也只以南部為主,面積幅員有相當差異,但是意義上不是相仿嗎?可能國民黨和中國人,一直要把鄭成功詮釋成中國人,而他到死時都沒有成為清國人,更何況是之後的中國人!而鄭氏集團帶進台灣的人,不也是和鄭成功有相同或類似認知的人嗎?那為什麼現代的台灣人,在這種只是因政治需要,利用鄭成功的國民黨人、或是中國人的一套說詞之後而退縮呢?我就是不這樣認為!也無法接受這樣的詮釋!所以我取鄭成功反清抗清的意志,和立基於台灣的意義,想努力建立台灣建國的根論的正當性與完整性!否則如果照沈建德那樣的詮釋法,可能會讓許多生於台灣也不能稱為台灣人、活於台灣也不算台灣人、連死於台灣都不能成為台灣人,那樣的理論(誰才是台灣人?是要帶台灣人到何處?我觀察不出他的理論方向性!

語言是形成文化很主要的特徵或因素,而文字則是強勢文化的特徵!語言具有連續性記憶默契或經驗的機能,而文字則多出了一種,表象強制化的功能。例如:門口貼出「慈制」就是有母喪,立有「stop」的牌子就是警告停止的意思,而這都不需要看到人、或聽到聲音,而能傳達這種表徵功能,使默契經驗更利於傳達,而且可能更廣。

因此以地球規模觀察,沒有文字的原始民族,幾乎無法通過所謂現代國家的生存考驗!也就是目前可能沒有,由原始民族所建立成功的國家。非洲的國境線,幾乎有如用尺規劃成般地整齊,因為那是另一種,強勢文化強制之下的產物!並非依自然的民族聚集,產生共同的意識形態,而組織成一個有機的結構體!

歷史無須美化、但也無須扭曲,對於鄭氏政權也應該是如此!只有盡可能地回復他的本貌,溝通原本就是要從些微的相同處開始,即使是微小。回歸歷史而不是因一時的政治需要,而利用鄭成功,這可能也是我之前強調過的部分。所以我取鄭成功反清抗清的意志,和立基於台灣的意義,想努力建立台灣建國的根論的正當性與完整性!所謂完整性如果無法聚合,如何能夠完整呢?在台灣之內的台灣人,如果沒有共識時可能就很難聚合。而尋求共識可能的第一步,就是要試著尋求共同或共通點或認知,而不是極力強化相異處、或不同點或認識。

0 件のコメント:

語言隨想(四)

人的一生多數是處於主客觀不一致的狀態,詳細應該說,主觀情感、客觀實証的格差,反而是一種稀鬆平常、或是常有的事與狀態,如何調適為可控制範圍?可能是終生至難之業!但是仍然有很多人,無法分清楚所謂主觀客觀的釐清辯明,不過,其實分不清、不理解,有時候反而可能也是一種幸福。這十幾年來,每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