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6日木曜日

路原就蜿蜒崎嶇!(讀李秀美導演一文)

讀了李秀美導演(對不起!這樣稱呼不知是否有誤?)所寫的, 「我們還要「傳統」藝術嗎?」 文,事實上很多感慨是一樣的!我的叔祖父就是一個歌仔戲班的團主,小時候不只看過歌仔戲,還可以跑到戲台後面四處撒野,戲班的演員和樂師,他們的出身我當 然比一般人清楚,他們多數都是出身寒薄的無產階級(指無恆產特別是土地等),不要說五線譜連劇本是根本看不懂!(因為沒受教育不識字者多!)對於戲曲或樂 器,就是用最直接的身體髮膚去感觸學習記憶。

貝多芬童年據說受他父親嚴苛教育,我看過我的姑姑,就是被藤條鞭打唱歌仔戲的小生,我對所有對台灣的文化種 種,輕視或錯誤解讀、評價的人或文章,會有很強烈的反感和敵視,應該也和這些我的童年生活記憶有關。李導和邱小姐的感慨,我能深切體會,我不知道我孩提時代,看過接觸過的戲班演員和樂團樂師,現在究竟尚有幾個人存活?但是他們接下來的境遇,大概 也是一種曲終人散的傷感!

他們當然也不會有十八%的幸遇,也不會有甚麼尊崇的表彰,有的可能只是凋零。我那位姑姑甚至不太提起曾是戲子的過去,而藏身到大台北地區的哪一個角落?連我祖母過世都沒有回來。我即使無法幫實質的台灣傳統文化保留貢獻微薄之力,但也要努力保存或努力辯護,給這些傳統文化得到該有的尊嚴和敬意!也特別向邱小姐和李導,表示敬佩和表示我的慚愧。

我特別舉台灣民俗藝術的歌仔戲和布袋戲,因為這兩項藝術所運用的語言,一直都是母語為主,而母語是一種最自然與自由的語言,也是人類溝通的一種根語言,一種受拘束最少的語言,也是最貼近人類的情緒的語言。世界各民俗技藝多是以母語,但是只用單純的歌或舞,來表達個人情緒或集體情緒,而歌仔戲或布袋戲,則是用母語以更複雜的戲劇戲曲技藝來表達,當然那都是在那種時空環境,所激發出來的人類的智慧結晶,要複製要保存,當然會存在很大的困難與障礙,但是如果連理解或關心都缺乏,那可能只是表示對文化認知的缺乏與錯誤!

台灣民俗歌仔戲,由於早期都是接近是無產階級的成員為主,團員也是四處輾轉,所以幾乎都沒受過 正規正常的學校教育,因此幾乎只能都是用母語表達演藝的方式,事實上是沒有劇本的,因為也幾乎不識字所以看不懂。所以戲劇的進行,都是由戲班班主先解說劇情,然後各角再依即席式的演出。而後台的樂器班也幾乎情形相同,也是沒有樂譜,沒有既定的配樂樂譜可看,這個特色不是現代演員、現代樂隊,所能輕鬆習得,這恐怕在世界上也應是一個很突出的特色!

文化原本就是根源於人、基於本土性的對應,所產生的智、技、能的總合表現,而信仰也是如此!台灣的媽祖信仰就是一種海洋信仰,台灣人祖先可以說全部都是海洋移民,包括現在原住民的南島語族。媽祖信仰是人對神的一種感謝信仰,而不是一種權勢的來源,台灣早先的移民們,要度過黑水溝原就是生死的搏鬥,能平安度過海洋初期多是感謝海神保佑,所以建立了媽祖信仰。後來在台灣還必須克服漳氣、沼氣的困擾,所以身 體健康並不是不廢吹噓之力就可得的,因此而延生了保生大帝信仰,也就是各地的保安宮、大道公等保生信仰。

這種隨著先民的居住腳步而產生的信仰,就是一種本土信仰!所以有人說脫開本土、人就如失根的蘭花,很多台灣人在殖民集團的長期扭曲之下,站在本土卻始終未曾注視過本土、了解過本土,如果再讓這種殖民價值壟罩台灣,那台灣人可能會,比曾經飄萍千年的猶太人還悲哀!

0 件のコメント:

語言隨想(四)

人的一生多數是處於主客觀不一致的狀態,詳細應該說,主觀情感、客觀實証的格差,反而是一種稀鬆平常、或是常有的事與狀態,如何調適為可控制範圍?可能是終生至難之業!但是仍然有很多人,無法分清楚所謂主觀客觀的釐清辯明,不過,其實分不清、不理解,有時候反而可能也是一種幸福。這十幾年來,每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