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假是哪七天?
我說我是一個實證主義者,注意喔!實證當然不是直接等於真理,其實所謂的真理是一種絕對主義,他也是一種型態的理性主義,現在綠營還有人在批一例一休,還在討那七天假,有網友就提出了一個事證,所謂的七天假:
1.1/2 (元旦隔天) .只有2017有放
2.3/29 (革命先烈紀念) 1998年起已不放假
3.9/28 (孔子誕辰紀念) 1998年起已不放假
4.10/25 (臺灣光復節) 1998年起已不放假
5.10/31 (蔣公誕辰) 1998年起已不放假
6.11/12 (國父誕辰) 2001年起已不放假
7.12/25 (行憲紀念) 2001年起已不放假
再參考:「中華民國節日與歲時列表」
以上說法均屬實,那麼再吵或炒七天假,根本是無視實證的情緒或根本就是存心亂吵也亂搞了,不是嗎?
再補上林艾德的臉書,行政院的統計,馬英九八年和蔡英文的月平均工時比較,馬英九時期月平均比蔡英文的平均工時多了9小時:
工時月平均比較圖
再補上一張馬英九8年和蔡英文2年的經濟數據比較:
經濟數據比較圖
再補上一個:總體經濟-你所不知道的蔡英文與民進黨政府(田昀凡製作)
總體經濟簡列
好了!當你要批蔡英文的執政績效的時候,不管你是藍營或綠營,是不是該提一些實證,或者找出證據反駁或是否定上列的數據,還是一切就是民調至上、情緒為主?坦白說,我不喜歡找戰犯抓罪人的檢討批評法,就是你不能無視實證,光憑情緒或單一事狀就論定功過!
有網友提出了經濟數據的事證,不過還是有人認為數據不真實、人民感受不到,也就是你跟他談實質數據,他還是死命強調感受,而感受通常可能就是情緒本身了。事證實證只有真或假可能才可以討論,情緒一般是無法有效討論的!不過站在基本人權上,情緒是可以理解,但是接不接受、贊不贊同?是另當別論!
只是老是以情緒為討論標的,很難有一個標準或準繩可以依據,所以狀似對談卻容易流於各說各話,很難稱為討論更別提溝通了。美不美、好不好、冷不冷、愛不愛、喜不喜歡,都是很難回答的情緒!老是由情緒出發的人,他可能也意不在討論,而是無限近似的想要吐苦水、吐怨言、吐怨氣,一般最好的方法建議就是快速遠離,否則就是勾勾纏、沒完沒了!
言葉 は 感情的で 残酷で ときに 無力だ それでも 私たちは 信じている 言葉 の チカラ を ( 語言是 感情的 殘酷的 有時 也是 無力的 但即使如此 我們仍然要發揮 所信任的 語言的力量 ) -朝日新聞 ジャーナリスト(journalist)宣言-
2018年12月6日木曜日
登録:
コメントの投稿 (Atom)
利己與利他
那天看到新聞報導 , 有一位日本人年輕時專心於公司 , 將近四十歲才和認識女性結婚 , 每天忠心於工作好不容易屆齡退休 , 可是領完了退休金回到家 , 接到的除了妻子祝賀的花束 , 也接到一紙離婚申請書 。 其實這可能是一則製造的故事 , 我並非說它不真實或不可能發生 , 相反的...
-
正常人都是哭聲入世沉寂離開 , 哭聲其實就是一種對環境的不安 , 沉寂可能是一種滿足或放棄 , 或是一種不捨都有可能 , 看每個人的成就而定 , 不過幾個生物本能倒是可能一致 。 例如 : 媽媽 、 爸爸是一種對聲帶的認識或測試 , 所以人類對父母的暱稱幾乎都是爸媽 , 六個月的...
-
人口論的第一版主要是由三個部份構成: 第一部份是對於啟蒙思想的疑念的立場展開的論說,對於進步主義所主張,人類社會各類繁多存在的貧困和惡德,可經由社會制度的改編而得以根絕的說法,馬爾薩 斯認為事實上是一種錯誤,因為一、食糧是人類的生活不可欠的東西,二、人類的情欲是不會減少的。如...
-
在亞洲日本算是有名封建的國家 , 日本古時候人不管高低都有身分 , 沒有身分的就叫 〝 非人 〞 或 〝 穢多 〞, 在台灣到現在卻還受中國之苦 , 日據時期再怎麼苦人還是往上的 , 甚至如果沒有變化 , 連李登輝都可能變成日本人 。 228 是一個分水嶺 , 1945 年中國人...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