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日土曜日

日本姓氏與社會結構 (一)

很多人可能誤以為日本是一個複姓的國家,但其實日本的古姓很多卻是單姓,有名的紅白對抗的由來〝源平合戰〞,源氏和平家就是單姓,另外如、原、橘等。後 來的氏族興起卻多半是貴族,鎌倉時期武士階層開始興起,而後經過兵農分離,到了德川時代,即使武士已經穩定地成為一個特殊階層,但對於姓氏的使用仍然無法自由,很多仍然是受制於大名或貴族的恩賞。

其他的所謂四民那更是受到限制,如有名的就是豐臣秀吉,豐臣秀吉的本名木下藤吉郎,父親只是一個足輕是屬於低階武士,原姓木下就是一個被賜的姓,本意就是樹下的意思,是屬於輕賤的姓。後來被織田信長賜姓改名叫羽柴秀吉,一直到他統一了日本,卻由於身分限制無法成為大將軍,才透過公卿推薦冊封為關白,由天皇賜姓豐臣死後追封為太閣,其實都是文官職銜,武將而領文官職,可見即使勢如中天的豐臣秀吉,也無能完全擺脫身分的制限。

德川家康也是本姓松平,元服之前也只有童名叫竹千代,為討好或表示一種臣服,所以後來就以長子取織田信長的信字,作為他的名字信康成為 松平信康。他也是到了成為最有權勢的大名時,才改姓德川以表示源自於源氏後代的身分正統性,而取名叫德川家康。而德川家康生了十一子,卻只有紀伊、尾張、 水戶三領地的兒子,為了保障幕府正統的延續性而姓德川,也就是所謂的〝御三家〞,其餘只能姓松平。

姓氏在日本的封建結構裡,其實多半和血緣沒有很直接的連結性,而變成只是權勢操弄的一種工具和限制。但即使是權勢的高峰幕府其實也受到這種操弄,雖然德川家康深謀遠慮地設了德川御三家,來鞏固幕府大將軍能 由德川一族承襲,但到了幕府末期其實已無法實際貫徹了,15代將軍德川慶喜,就已非出自原本的御三家。 

幕府封建時期,幕府不止掌控了政治大權,其實也掌控了經濟大權,日本的大名權勢的高低,是以米量算。年收入一萬石即稱大名,當然並非真的配給米,而是以米的收穫率換算成面積,一石約略是多大的耕作面積,依此分封各大名的領地。領地內由當權大名收稅,但德川幕府盛世時,卻常以代官直屬幕府,而和大名爭取稅收。如新瀉地區由於稻米品質優良,幕府即設了多處代官,直接收取稻米運至幕府。

在當時日本各地的農民,除了豪農有時能獲大名允許賜姓之外,幾乎沒有自己的姓氏,因此很多都只是以名字相稱。所以日本人男的名字多是有排序性的,如大郎、一郎、浩一、浩二或浩司,女的則多是以出生季節,或出生季節的花卉等為 名,如春子、夏子、秋子、櫻子、百合等。 

一直到了明治時期,才正式打破這個無理的封建限制,而規定人民必須要有自己的姓。雖然這是一個文明化的舉動,但我也一直感興趣的是,明治政府令全國人民,必須為自己取姓的這個政策思考背後,應該是另外隱藏著經濟的意圖。其實真正的目的,可能是為了嚴格正確的收稅考量,也就是為了打破二百年來,幕府封建根深 蒂固的收稅習性,既然政治上已改由皇家中央集權,當然對經濟的實權也需改由國家統一收稅。

所以必須打破原本對姓氏操控的習性,規定必須取姓命名,廣製戶口 名冊確實管理,另一方面也完全阻斷了武家政治的復活的可能。所以日本的大姓田中、橋本等,可能都是在這個時期產生的,很多人民的姓氏,是依地形、地物、職 種等而取成的,因此田中和田中,可能只是同樣居於農村,因四周農田而取的,未必有血緣關係。 

現代日本人姓氏通俗稱為〝苗字〞,名字則稱為〝名前〞,但在古代的日本,姓、氏、苗字其實是有分別的。〝姓〞通常是由朝廷冊封的,如所謂的四姓、源、平、 藤(藤原)橘,〝氏〞則是親族集團的統稱,如蘇我、曾我,〝苗字〞則是民間自取的較多。

到了江戶時期更是控制嚴緊,姓氏完全成為是封建操控的工具,幕府 用賜姓來攏絡豪農、豪商,以搭建幕府的直屬關係網,有時也可做為牽制各地大名的監視網路。而豪農、豪商原本因受制於身份制度,在地位上無法和武士階層比擬,透過賜姓而成為接近上一階層的新社會關係,或有別於平民階層的新社會地位,藉此擺脫平民的卑賤感。因此使得這個特殊的封建姓名關係學,成為日本的一種 有別於鄰國的文化傳統。 


0 件のコメント:

政治微觀

基本上我以台灣人的立場,對立憲民主黨的印象感覺是很差的,立憲民主黨可以說是,日本所有政黨當中,最親中、同時最輕台的政黨!小沢是代表性人物。從鳩山政權開始小沢是幹事長,就曾主導 600 人議員團到中國朝聖!立憲民主黨政權之下,「弱腰」從鳩山到菅直人表現無遺!從教科書、到地球儀、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