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0日火曜日

就是儒教無誤

為何日本把儒家稱為儒教?這不是客觀有無廟存在的認識,而是從學問的角度看,所謂儒家只有傳頌的學習方法,基本上他缺乏學問的質疑辯證的思考,這和宗教講究的是信仰,就是遵循特定的一種經典思考,型態上根本是沒有兩樣。

所以說是儒教比較可以符合實況,例如論語被用來讀學習二千年來,而沒有任何改變的事實,它就像聖經、可蘭經,是一部從來沒有被質疑、沒有改變的一部經書典籍。


例如大學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不要說多就從第一目,「格物」究竟是甚麼?就吵了一兩千年,到朱熹猶在翻「格物」的意思到底是指甚麼?而且朱熹和王陽明的看法還有異,王陽明還曾去竹子林,格竹子格到血糖過低昏倒被送去救治。

其實認真了解所謂的「八目」並沒有必然的邏輯關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可能是修身的法門(方法),但是不是就能因此齊家?我看也是未必,治國是不是要先齊家,也應是未必然吧。

簡單舉個例子,就近在眼前的台灣,蔣氏父子好不好另當別論,很長的一段時間他們就是在治國(台灣),但是不是齊家了呢?秦始皇應該是先治國27年、然後平天下了吧,(如果不以時間長短做為檢視標準)雖然只有十年,但是是否齊家?有否修身?可能都是疑問。

也就是根本沒有必然邏輯關係的客觀事實,卻用主觀意識的價值觀頑固羅列,甚至傳頌千年不止,其實基本上和「信主得永生」一樣,他只是一個主觀信仰無法排列邏輯關係,所以說儒教就是宗教,而不是一家學問。

0 件のコメント:

語言隨想(四)

人的一生多數是處於主客觀不一致的狀態,詳細應該說,主觀情感、客觀實証的格差,反而是一種稀鬆平常、或是常有的事與狀態,如何調適為可控制範圍?可能是終生至難之業!但是仍然有很多人,無法分清楚所謂主觀客觀的釐清辯明,不過,其實分不清、不理解,有時候反而可能也是一種幸福。這十幾年來,每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