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5日土曜日

真假基本教義派(二)

「基本教義派」 恐怕也是如此,「Fundamentalism 原意是指宗教上「原典絕對重視的主張或態度」,「原点回歸的信仰復興運動」,後來經特別是媒體記者,也特別是美國的媒體記者,多用來指稱或指責伊斯蘭教激進穆斯林組織,因此這似乎已成了一種定型的〝語言game〞。路德維希.維根斯坦的「凡無法談論的,就不得不只能沉默。」,可能就是在指當語言變成價值判斷的時候,好壞、喜不喜歡等價值判斷是無法議論的

而「Fundamentalism 已經在美國、法國、英國等,被賦予壞的、恐怖的、固執的、激進的等負面價值判斷,這可能已經是事實。在台灣的「基本教義派」 一辭恐怕也是如此!但其實它是被抓來代表這些負面意涵,而不是這個詞本身,原本傳出或要傳出的意涵。美國也是自由主義「Liberalism 的大本營,很多自由主義者 (liberal),可能總喜歡把「Fundamentalism 拿來當對照組,但是如果從固執的、激進的等意涵上來檢索「Liberalism」,卻可能不會少於「Fundamentalism」!艾薩依・巴林 (Isaiah Berlin 1909- 1997),在他的兩個自由的概念 "Two Concepts of Liberty" 中,提到的「積極的自由」 (positive liberty/freedom)、和「消極的自由」 (negative liberty) 兩種自由

這種積極自由主義者,其實也可以說是另一種型態的「Fundamentalism」,只是他們的基本教義不是〝原典〞、而叫做 〝自由〞!把「經典」 和「自由」 兩個名詞抽離之後,其實他們所在做的、所在執著的方式,可能會發現也沒有什麼不同!路德維希.維根斯坦也曾這樣形容哲學:「陷入哲學困境就像這樣一種情況:一個人在房間裡想要出去,卻又不知道怎麼辦。想從窗跳戶出去,可是窗戶太小;試著 從煙囪爬出去,可是煙囪太高。然而只要一轉過身來,他就會發現,房門一直是開著的!」。

人類由於要傳達意念、概念、或認知,而運用了複雜的聲音發展了語言,為了標明這種意念、概念、認知而發明了文字,這種就是一種很典型的「認知」與「存在」的原始形態。


0 件のコメント:

利己與利他

那天看到新聞報導 , 有一位日本人年輕時專心於公司 , 將近四十歲才和認識女性結婚 , 每天忠心於工作好不容易屆齡退休 , 可是領完了退休金回到家 , 接到的除了妻子祝賀的花束 , 也接到一紙離婚申請書 。 其實這可能是一則製造的故事 , 我並非說它不真實或不可能發生 , 相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