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裕(YOYUU)日文是指有剩餘的空間、與心理狀態或態度,其實也很接近漢文的〝有餘〞或者是說一種遊刃有餘的心理狀態與狀況。它雖然是一種主觀的認
知,但照慣例我們也很輕易的疏忽,其實它是最接近真善美、或幸福、或快樂、或滿足…等等,人生正面或是想追求的價值或情境。
內人出國期間在陪女兒做功課時,碰到造句我女兒忽然問我:「什麼是富有?」一時之間我也愣住了,一直在想這根本是很簡單常見的語彙,可是真要解釋卻未必就
很簡單。後來想了一陣子我就回答她:「不缺!」,當然也照慣例她更疑惑的問我:「不缺什麼?」,我就回答她:「對!不缺什麼!什麼都不缺!就是富有。」。
我是〝親馬鹿〞(OYABAKA日文指過分溺愛兒女的父母),因為她們常常給我豁然開朗地,釐清一個概念或觀念,而這可能用錢和時間,都未必能順利尋得解
決的,其實就是人生的驚喜時刻。
數字衡量有時有其侷限,就像〝多與少〞究竟如何的數字能表現很多錢?又如何的數字是很少錢?不要忽略了這個簡單的比喻!大多數的人的快不快樂?幸不幸福?
滿不滿足?就是糾結在這個看似簡單的概念上。很多影藝人員月入70.80萬甚至上百萬,仍然瘋狂作秀因為仍然不夠,也就是仍然〝有缺〞,問題的形成當然原
因各異,不能同一歸類或類比,但有一個狀況是一致的,也就是沒有〝余裕〞。所以我們在追求外在事務、生活、薪水、錢財之前,不妨先思考什麼是余裕?或者你
的余裕究竟是什麼?否則很多事情,當你死命追求時的飢渴,卻可能發現追求到達時,卻是無盡的虛無感,你的人生也許是用了太多時間精力,在最後發覺卻是毫無
意義的事務追求。
釐清余裕的首先,當然是先了解自己,而後用柔軟正面的思考,也就是從〝有〞開始,我有什麼?我缺什麼?對於很多既成的概念,嘗試主動用另一個角度思考。最
後我用我和內人,曾作過的體驗生活供諸位參考。回台前半年我和內人在台中租屋(﹩5000)生活,我們協調用﹩500元為一週的生活費,剩下的錢就存到錢
桶,下一週再拿新的﹩500元,如此實際生活了將近三個月,以此適應即將開始的台灣生活,而且我們成功了。有一天散步時內人忽然撿到﹩1000元,當時她
還欣喜地親著那張鈔票,我說:「這張﹩1000元的價值是不是漲大了?這就是我要敎你對數字的戰爭。」,其實我就是在創造我的心理余裕。
言葉 は 感情的で 残酷で ときに 無力だ それでも 私たちは 信じている 言葉 の チカラ を ( 語言是 感情的 殘酷的 有時 也是 無力的 但即使如此 我們仍然要發揮 所信任的 語言的力量 ) -朝日新聞 ジャーナリスト(journalist)宣言-
2010年2月16日火曜日
登録:
コメントの投稿 (Atom)
利己與利他
那天看到新聞報導 , 有一位日本人年輕時專心於公司 , 將近四十歲才和認識女性結婚 , 每天忠心於工作好不容易屆齡退休 , 可是領完了退休金回到家 , 接到的除了妻子祝賀的花束 , 也接到一紙離婚申請書 。 其實這可能是一則製造的故事 , 我並非說它不真實或不可能發生 , 相反的...
-
正常人都是哭聲入世沉寂離開 , 哭聲其實就是一種對環境的不安 , 沉寂可能是一種滿足或放棄 , 或是一種不捨都有可能 , 看每個人的成就而定 , 不過幾個生物本能倒是可能一致 。 例如 : 媽媽 、 爸爸是一種對聲帶的認識或測試 , 所以人類對父母的暱稱幾乎都是爸媽 , 六個月的...
-
人口論的第一版主要是由三個部份構成: 第一部份是對於啟蒙思想的疑念的立場展開的論說,對於進步主義所主張,人類社會各類繁多存在的貧困和惡德,可經由社會制度的改編而得以根絕的說法,馬爾薩 斯認為事實上是一種錯誤,因為一、食糧是人類的生活不可欠的東西,二、人類的情欲是不會減少的。如...
-
在亞洲日本算是有名封建的國家 , 日本古時候人不管高低都有身分 , 沒有身分的就叫 〝 非人 〞 或 〝 穢多 〞, 在台灣到現在卻還受中國之苦 , 日據時期再怎麼苦人還是往上的 , 甚至如果沒有變化 , 連李登輝都可能變成日本人 。 228 是一個分水嶺 , 1945 年中國人...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