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8日木曜日

思維的隙縫

日本有一個電視節目知てるつもり應翻成 「以為知道」 (這裡的つもり是指事實上相反但卻這樣認為),節目是在輕鬆嘻笑之間,卻也提醒有很多事,愈是身近愈容易疏忽,這應也是人性的弱點。「以為知道」 所以就放棄思索,「以為知道」 所以.就不多賦予注意,「以為知道」 所以就理所當然的認為即是如此!一定如此!,這讓我們的思維產生空隙而不自知。曾經有人這麼說過,我們這一生最不了解的人,或許就是一直睡在我們身旁的另一半!可能 我們有時也應確認,究竟還有多少的「以為知道」。 

日語發音很多和台語雷同或相近,但也存在著一種語言無法在另一個語言中,完整傳達的,例如例句之ㄧ,在日本的語言書裡「気持ち」是這樣解釋:

1. 接觸事物時所產生的感覺、或心中的想法,例:「気持ちが変わる」(可翻成感覺改變了、或想法改變了,需看上下句的意思。),「彼の気持ちが理解できない」(他的想法、思慮無法理解)

2. 
身體處在某種狀態下的快與不快的感覺,「気持ちのいい朝」(感覺清爽的早晨),「気持ちが悪くなる」(心境感覺變差了)

3. 
對於事物心理所持的認為,「気持ちを新たにする」(看法認為一新)

4. 
將自己的思慮用謙遜的表達時使用,「ほんの気持ちですが」(一點點的小意思)

5. 
副詞的用法,一點點、些微、意思意思,「気持ち、右に寄って下さい」(請稍微向右靠些)

即使是以上的說明,還是有無法完全翻譯的地方,例如:日語的「気分」並不完全等於漢語或華文的「氣氛」,「氣氛」比較是形容客觀的環境的語義,但是「気 分」卻是屬於趨近主觀的感覺。又如日文的「感じ」,就不是只是等於漢語的「感覺」,感覺可能比較屬於心理層面,但是「感じ」卻有心理與生理層面的意思,如 漢語的「感觸」,例如「冷たい感じ」(冷淡的感覺)(冰冷的感觸)凡此種種實在是不勝枚舉,特別是在文學作品上,有時候一兩個字,卻要用好幾句才能完整 掌握真意。

0 件のコメント:

省下自戀

台灣國會的立法委員好像 進京朝貢 ,至今為止好像只要到組合屋,認真想起來其實對台灣是一種羞辱,可是看在彎腰屈膝的人眼中,那簡直是恩賜可能感到皇恩浩蕩而痛哭流涕。我說過清明時節的〝又猛貴〞,分食物的主人目的是一種施捨,拿了〝又猛貴〞的人吃了是吃嗟來食,拿回家吹噓則是驕其妻妾。其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