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9日火曜日

517評論-(續)

對於本次517遊行,我比較偏重於定義它,基本上可稱為成功的原因:其實是在遊行之前,已經有這樣的端倪或氣氛出現,也就是謝長廷、蔡主席、蘇貞昌等,所謂天王級政治人物探視阿扁,這意義並不是阿扁有多了不起,而是政治人物,不能只在口頭上呼籲人家要團結,卻沒有任何身體力行的蛛絲馬跡!514我也寫了一 篇「517我們一起」,其實是主要寫給政治層和知識層看的!(當然這也可能只是,我個人的自大情結,因為事實上,他們可能根本都不看!)後來整個綠營論壇,也許大家也感受到,綠色論壇包括媒抗,分離分裂的指責批判攻擊聲音,似乎也少了很多!大家應該也意識到了,少了團結也別夢想能擊倒黨國政經媒!

再來探討所謂遊行的目的應是甚麼?也就是說的比較文雅一點,戰略目標是甚麼?這如果不釐清,將使戰術浪費、混亂或徒勞無功!甚至是後產生不必要的,互相抱怨、推諉責任的負面結果。而要釐清遊行的目的,則要了解遊行的本質和功能,有哪些可能?它的積極功能,既然無絕對性強制功能與效果,也包括可預見的對手陣營、惡德媒體的作為的不可期待性,當然就可能只剩下,對同陣營同心、同志的喚起與集結!而我更注意與在意的,則是它的消極功能的潛在可能性,也就是它可能的衍發性可能,其實這可能才是運動者,反而要積極慎重思考的領域!

綠營台灣派對遊行的主軸,乃至遊行地點和它訴求的強度和長度,看法總是相當紛歧,這可能也是綠營長久以來,存在普遍性的焦慮或焦躁!而知識人的職責,就是要釐清真實的現象,試圖解消這種焦慮與焦躁。其實遊行原本就無法立即改變現狀!在民主社會具有這種功能的,可能只有選舉結果!但是遊行雖然無法立即改變現狀,卻是可以營造現象!重要的不只有遊行當時,也可能之後的衍發性思考的功能性、可能性,要大於遊行的當時。甚至既知反對陣營的反應,可排除在考慮之外,但是未知的旁觀者,卻應是訴求的重點所在,也就是遊行的擴張性可能,卻是一項重要考慮,也就是所謂隱性或中間的考慮。

我舉一個例子,20幾年前民主運動發芽時期,所能做的運動規模遠小於今日,通常一場演講,多也只有幾千人,可是影響的層面,卻是往往超乎掌權當局、民主運動者和台灣人的想像。一場演講也可能只吸引來,民主香腸、民主夜市等有限的經濟效果,和幾千人的幾小時心思彭派,隔一天的社會仍無多大改變,仍是士農工商的社會,因為變化是以心傳達,是在心中變化,你很難察覺!掌權者、民主運動者也都很難察覺!可是這種看似消極的功能,卻是成就民主運動的所在!

這幾次綠營的遊行,當然年老的還是一大部分,但是已經可以看到,許許多多攜家帶眷,有人批評這像嘉年華會,我說嘉年華會有甚麼不宜、或不好呢?如果要打仗而叫小孩走出來,那才是不智不仁!問題是政治遊行,也是訴求、也是一種教育,這才應是一種健康的政治表達與訴求。隱性或是未參加的人,看到老老少少的隊伍,而不是打打殺殺的吼叫聲,可能接受的程度應也比較高吧?在今日的台灣,要打贏「黨國政經媒」的台灣獨立建國戰爭,既然沒有採取即刻有效的革命,不用打破敵人人頭的方法,那麼就要真正學習數人頭的方法,而且首先在心理上,就要釐清理解而別示弱!要記住戰爭還在持續,要抱怨還太早!

0 件のコメント:

省下自戀

台灣國會的立法委員好像 進京朝貢 ,至今為止好像只要到組合屋,認真想起來其實對台灣是一種羞辱,可是看在彎腰屈膝的人眼中,那簡直是恩賜可能感到皇恩浩蕩而痛哭流涕。我說過清明時節的〝又猛貴〞,分食物的主人目的是一種施捨,拿了〝又猛貴〞的人吃了是吃嗟來食,拿回家吹噓則是驕其妻妾。其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