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6日火曜日

真實的本貌 (二)

我第一個受的專業訓練是經濟學,可能是幾個日本老師都是古典經濟學派,所以應該也受到感染,因此很多思考難免受到基本的影響,也就是說古典派的核心論述,可能就是我的經濟思考的根( root form)。例如「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的市場機能(Market Mechanism)、和自由放任(Laisser-faire)的分業(Division of labor)利益等。而經由古典派的書接觸到洛克,再由洛克看到笛卡爾看到哲學,也由洛克看到權力的來源理論、到權力分立的孟德斯鳩接觸了政治學,也因此分散了學習的心思。

但是也因此才知道哲學原來是「萬學之母」,也就是到17世紀之前,西方的學問就是神學,而神學的旁邊就是哲學,所以西方17世紀之前,所有的學者不是神職,就是都應稱為哲學者或哲學家。台灣至今的教育,大部分是承襲中國的這一套教育方式,某些層面來看大多數的台灣人的思考,難免被壟罩在這樣的環境,因此價值觀可能多多少少也受此詛咒。即使外在或外觀的部份正在兌變當中,例如政治思考、國体的正名等等,但是深化在思考和價值觀的部份,可能就沒有那麼樂觀、或是不能那麼樂觀。

有家內曾經看過一則趣談,叫做〝真實的虛偽〞或是叫〝新孔融讓梨〞,一個現代母親教育兩個小孩,有一天家裡桌上放著客人送來的兩顆蘋果,弟弟吵著要大一點的蘋果,媽媽掌弟弟一巴掌,然後就問哥哥要哪一顆?哥哥想了想就說:「小的那一顆給我,大顆的就讓給弟弟」,媽媽就對著弟弟說:「看到沒有!哥哥是多麼有愛心!」,所以兩兄弟同時就得到一個訊息,以後〝心想大顆的、嘴巴要說選小顆的〞。真愛台灣就應該讓她恢復該有的本貌,在這裡就來談台灣的真實的存在。

0 件のコメント:

語言隨想(四)

人的一生多數是處於主客觀不一致的狀態,詳細應該說,主觀情感、客觀實証的格差,反而是一種稀鬆平常、或是常有的事與狀態,如何調適為可控制範圍?可能是終生至難之業!但是仍然有很多人,無法分清楚所謂主觀客觀的釐清辯明,不過,其實分不清、不理解,有時候反而可能也是一種幸福。這十幾年來,每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