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5日土曜日

日本文化側寫

事實上在明治維新之前,整個日本的文化或文明性的思考,與其說是大和文化,倒不如說是一種〝小中華文明〞的思考居多。可是必須要注意的是這裡的〝中華〞,其實是日本人發明的,也就是把漢文化再做擴張,而漢文化因為具有強烈的地域特徵,也就是〝大陸〞的中國。很多人對於〝大陸〞的稱呼有意見或是疑慮,但是我個人反而比較趨向〝大陸〞的稱呼,因為所謂的〝中國〞應該是1912年之後,才被冠上的稱呼,對於清國之前的稱呼,反而某方面是被中國人主觀性的誤用或亂用,甚至這個〝中國〞可能根本也是日本人,幫現在的中國人取的,當然〝中華〞似乎也是如此。

所謂的〝中華文化〞其實是一種a priori先驗性(這個名詞在哲學上有更深一層的解釋,在往後有時間再來對這種觀念探討)的思考,某些層面看來他就是一種強權詮釋的性質。到了明治的西化運動之後,才慢慢受到西方文明思考、或者是經驗論的思考的批判和挑戰,而這也應該是日本〝脫漢〞的根本核心。我個人ㄧ直認為這使日本的大和文明,更多彩多姿、更形精緻豐富的主因,無奈現代的台灣的〝中華文化愛提〞、或是中國人,很不願意研究或承認,日本人思考上突出於
日本文化側面

中華文明的部份。日本人是對外來文明,既接受又願意研究,所以能消化吸收甚至轉化,成為一種自身新的文明,而中國人或〝中華文化愛提〞,老是掉落在一種〝落魄貴族〞的心態,然而事實上既已不是貴族,卻是充滿了現狀落魄的現實排遣不完,因此就不斷地強調〝先驗性〞的存在和重要性,所以每提必須要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日本人對於繩文、弥生文化的研究,明治之前老實說是精采欠佳,甚至應該是混亂的,這個部份可能無法短篇幅就能訴說清楚,〝大陸〞的歷史在明朝之後就是清國,其實已是漢文化思考中的異族文化統治。

所以日本的〝小中華文明〞,正是在這個時期發展,而此時正是德川幕府活躍發展的時期,二百多年的期間,正是日本在思考上想取得延續於漢文化中,中華文明的純血正統。我在日本幾乎多是注意於,日本西化之後的學問發展與追求,對於這之前的文明思考,也多是以批判的角度,到目前為止我仍是認為繩文和弥生文化,在日本多是被隔絕,而沒有得到完整的延續或發展的可能,這個事實也是日本人很難否認的。

0 件のコメント:

政治微觀

基本上我以台灣人的立場,對立憲民主黨的印象感覺是很差的,立憲民主黨可以說是,日本所有政黨當中,最親中、同時最輕台的政黨!小沢是代表性人物。從鳩山政權開始小沢是幹事長,就曾主導 600 人議員團到中國朝聖!立憲民主黨政權之下,「弱腰」從鳩山到菅直人表現無遺!從教科書、到地球儀、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