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4日火曜日

經濟學雜談-3

所謂的「檸檬市場」(lemon market),那是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喬治.阿卡洛夫(George Akerlof  1940),在經濟刊物上所說的名言(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檸檬市場:品質的不確實性和市場機能)。檸檬的美語的另一個俗稱,就是指瑕疵品或次級品的意思。這是指在「情報不對稱性」的市場中,賣方擁有對商品品質較多、較熟悉的情報,相對的買方擁有較少或較不熟悉的情報,賣方就容易利用買方對商品品質不熟悉的狀態,提供較差品質的東西而冒稱優良產品販賣,漸漸的買方就不想買較優良產品,所以市場就產生劣質品或瑕疵品充斥的市場,就稱為「檸檬市場」。

它和劣幣驅逐良幣可能有一個地方不同,消費者基於選好性向而想保有優質金幣,所以盡量用劣質銀幣支付,所以變成市場上漸漸只出現劣幣。而檸檬市場則是一種經濟學上的逆選擇現象,它是由於買方賣方所擁有對商品情報的量的不對稱(多與少)所產生的,「逆選擇」原本是保險業的用詞,在檸檬市場上也會產生相同的狀況。

在市場上買方充分掌握商品的品質情報,良質品以3000元定價,劣級品以1000元訂價,買方由於對商品的品質情報太少,所以通常會放棄良質品而選次級品1000元的商品。所以久了之後,賣方位認為良質品沒有銷路,放棄良質品的販賣,如有更便宜的劣質品再出現,又會使買方再往更劣質品購買,使賣方再放棄次級品販賣,如此市場上,將是次級品劣級品充斥整個市場。

中古車商的例子最常被舉例,對於車子的情報狀況買方遠不如賣方的車行,而車行盡量把次級品、劣級品優先販賣推銷(因為可能不好賣),從車商這個角度看是和劣幣驅逐良幣相同的思慮。但是這種「檸檬市場」說法,是先定義在「情報不對稱」的狀況下,如果不是情報不對稱的情況下,則只能算是單純消費市場上,消費者的一種價格選好的經濟行為而已。

所以在台灣中國貨充斥,就是一個檸檬市場的例子,但檸檬市場就是建立在情報不對稱的情況下,因此當情報對稱時,可能就可以改變這種「逆選擇」(或者稱你選拔的現象)。舉最近的例子,中國毛巾的傾銷問題,當把中國毛巾的劣質情報,充份提供給買方消費者的我們台灣人,就有可能扭轉或改變這種,也是可稱為檸檬市場的逆選擇現象,不一定只有政治方法可以解決。現在普遍的台灣人不論政治立場是藍、是綠,中國製已經是劣級品、瑕疵品的代名詞,當情報已趨對稱時,中國製品就可能不那麼無往不利了!在日本這種傾向就更明顯了,在消費市場的「嫌中」,可能比政治上的「嫌中」有過之而無不及!

0 件のコメント:

語言隨想(三)

一個語言危機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沒有人說、或沒有人要說!日本的愛奴語,基本上已經可稱為「瀕死語言」,幾年看到日本電視節目,在談到日本與專家為保存愛奴語,把愛奴少女知里幸惠,接到東京他的家中而完成了「愛奴神謠集」,而這個愛奴少女卻只活了 19 年!看了那個節目,當晚令我激動不已幾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