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3日月曜日

經濟學雜談-2

人類文化史上發展的進程,都是由狩獵、畜牧、而後農耕,狩獵時期的人類基本上和動物差異並不大,而由於人類的「預見能力」為對抗飢餓,開始發現畜牧的儲藏 功能,之後又發現農業的生產功能。而當人類解決了飢餓的難題之後,開始發覺或產生其他的欲求,所以開始注意自己能解決飢餓之後,所多出來的物或東西,可透 過交換而擁有自己所缺乏的,也就是透過交易可滿足自我的其他需求,這就是經濟的開始、也是商業行為的原型。

以物易物是人類初期的交易行為,但總是會碰到幾個重複的困難,每次抱著兩個大西瓜,交易一次又要跑回家一次,用推車也仍有不足。所以可能就用十顆 大西瓜,換一隻牛來拖更大的車,而拖車可能又是用5顆西瓜換來的。但是每次交易總是要思考,到底要用幾顆西瓜才能交換?既煩惱又浪費時間,所以就記住上一 次以顆西瓜換包米,再次交換時就可省略許多繁雜的議對過程(這就是同時也能由先驅的政策或經驗,或可稱為事實上的實驗過程,而產生新的交易方式,或新的學問的提起,或 成為新的理論或研究的方向)

可是仍然有潛在的麻煩,一家人一天可能吃ㄧ顆西瓜就夠了,用一隻牛換10顆西瓜就成了浪費,所以就發明了交易替代物-「貨幣」。初期用的貨幣為便 於攜帶有用貝殼的,但是拿到處都可撿取的貝殼不切實際,所以用的是較為稀奇少見的貝殼,也就是原始的價格決定所用的貨幣,是依稀少性的特性,而後來的金與 銀,正式取代的就是這個稀少性。

重金主義的盛行是在15.16世紀,除了貴金屬的稀少性之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絕對主義的君權社會國家,君主為了鞏固絕對權利,所以官僚和軍 隊日益龐大,費用當然也節節升高。而以實物收取稅,當然不切實際而困難施行,所以金銀就是一種理想的代替物,所以金銀就成為君權國家當然的財富代表,獲取 貴金屬金銀當然也就成為至上命題,這是重金主義的形成的要因。

而所謂「劣幣驅逐良幣」,是由16世紀英國巨富、王立證券交易所的創辦人,後來還成為英國王伊莉莎白1世的財政顧問,湯姆斯.格雷森(Sir Thomas Gresham1519-1579)所說的名言,意思是金含量高的是「良幣」,金含量低的是為「劣幣」,一般人交易時總是會儘量以劣幣支出,而累積良幣。 漸漸地市場上都是如此,變成都是劣幣在市場上交易流通,良幣則被各自收藏,就成了良幣被劣幣所取代或驅逐的現象。

而這個現象後來就被英國的「畸人」,亨利.丹尼.麥克雷德(Henry Dunning Macleod 1821-1902)稱為「格雷森法則」。這位畸人就是發明經濟學是「社會科學女王」的張本人,出身於劍橋大學一生寫了好幾本書,卻在英國經濟學界不被重 視,一直夢想當大學教授,也因為得罪過頂頂大名,「劍橋學派」的掌門人,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老師艾爾佛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而無法如願以償。

0 件のコメント:

語言隨想(三)

一個語言危機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沒有人說、或沒有人要說!日本的愛奴語,基本上已經可稱為「瀕死語言」,幾年看到日本電視節目,在談到日本與專家為保存愛奴語,把愛奴少女知里幸惠,接到東京他的家中而完成了「愛奴神謠集」,而這個愛奴少女卻只活了 19 年!看了那個節目,當晚令我激動不已幾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