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5日月曜日

外相與本質的批判

哲學的本質在於從究明開始而說一些模糊模稜兩可混沌不明的說詞那可能是玄學?!哲學主要在釐清或解開不懂」、「未知」,而玄學最主要目的是製造未能知」,或讓人不懂因為不懂才玄謝長廷看他一直耍弄文辭的慣行說他懂哲學那才真的有鬼我這種台獨鷹派,對批中國、批國民黨、和批謝長廷這種,對台獨不具善意的論爭,是不會手軟的!而且才正開始!不過,我也提供李蔚這種溫和派,溫和、中肯不具任何攻擊性的文章,讓諸位網友參考參考。

跟進「主流」 還是守護價值?:(作者李蔚)

謝長廷訪問中國,在10月8日結束,此刻正是給出總體評價的時候了。

首先要說明:任何具有相當聲望的政治人物,無論做什麼事,都不可能有弊無利,一無是處。因此,對於民進黨內、或謝長廷所屬的派系政治人物,或一般支持者,對謝長廷敢開綠營風氣之先,風塵僕僕的跑了一趟所獲的嘉勉和肯定,各界也能認同,不必爭論。


謝長廷出發記者會。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然而,除了支持者的溫情外,謝長廷做為一個政治人物,也應該接受社會上對公共事務的一般性標準的檢驗,這是本文評價謝長廷的前提。

評價2012年謝長廷的「開展之旅」,很難不以2005年連戰的「和平之旅」,以及緊接著的宋楚瑜的「搭橋之旅」做為對照組。首先,謝長廷和連戰有著極為相似的政治背景: 倆人都參選過總統、當過黨主席,各自在藍綠陣營,都曾經是「一人之下」的接班梯隊排頭兵。

更重要的是,連戰和謝長廷,都是在自己或所屬的政黨遭到重大挫敗後,希望藉著調整大陸政策及與共產黨的關係,獲得新的政治能量。

如果承認上述的「可比性」,就會發現和連、宋訪問中國的布局相比,謝長廷的行程不僅粗糙,而且民進黨以往批評連戰、宋楚瑜訪問大陸行程出現這樣那樣的失誤,謝長廷自己也一樣都沒有少犯,甚至更多。

首先是行程,除了祭祖、景點參訪和拜會台商之類大家都有的行程外,連、宋和謝長廷的行程最大的差別,在於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公開演講。

畢竟,兩岸交流的重點,就在於各自把握機會向對岸傳播我方的價值觀。連戰和宋楚瑜訪問大陸,固然在政治立場和表述上與對岸做了些妥協,付出了被綠營猛烈抨 擊的慘痛代價。但至少倆人藉著因為妥協得到的機會,一個在北京大學談自由民主;一個在清華談均富和台灣意識的源起。高分貝地向大陸民眾傳遞了台灣價值。

反觀謝長廷此行,兩場和學界的座談,都是閉門進行,即使台研所學生也不得其門而入,傳媒更被隔絕在外。這讓人不明白,和連、宋政治能量相當的謝長廷,究竟有沒有意識到,與大陸公眾接觸,向青年學生發聲,是一件重要性不亞於會見中國領導人的事情?

如果綠營人士連謝長廷這樣的安排都認為可以接受,那是不是該還從2005年被批評到今天的連戰、宋楚瑜一個「公道」?

再回頭對照連宋的大陸行,當時連宋的行程,事前完全公布,絕大多數重要的政治會見,至少都公開前頭一、兩段談話。不要小看這一、兩段談話,真正的態度展現,不要說一段,有時甚至只有一句話,甚至幾個字。

辜振甫向江澤民說:「大陸要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陳菊當著郭金龍的面稱「總統馬英九」。關鍵不在於謝長廷過去哪本著作裡談過多少理念,而在於你能不能在關鍵的時刻表現出來。

結果,謝長廷連這樣的機會都不給自己;一場一場的會談,傳媒和傳媒背後代表的公眾被擋在外頭,謝長廷和王毅、陳雲林和戴秉國,甚至幾個涉台學者在房間裡談 了什麼,只有薄薄一紙新聞稿,如果要說這樣就叫「公開」,那以往綠營批評「國共黑箱」這種言論,以後又怎麼再說得出口呢?

這又令人想起一幕場景:十月初,陸委會主委王郁琦首度列席立法院內政委員會。民進黨立委段宜康問道,在過去五年兩岸兩會交流的場合,我方人員有沒有哪一次公開表達過對中國人權狀況的關切。

王郁琦找來找去,最後只找到一次賴幸媛和陳雲林的閉門會談,碰觸過一點點,但也沒有對外公開。當時段宜康厲聲批評:「公開和不公開,意義是完全不一樣的」。但如今看到謝長廷的表現,這種批評,未來又怎麼再說得出口呢?

或者,更進一步問,謝長廷對於整趟中國行行程中,究竟掌握了多少主導權?

行程主導權的問題,最嚴重地體現在周日會見戴秉國的行程上。如果根據謝長廷自己的說法,一直到會見前,謝長廷根本不知道自己要會見誰。這個說法如果不是事實,謝長廷實在過於虛假造作;如果是事實,謝陣營對自己對手的陌生程度,令旁觀者膽戰心驚。

由國務委員戴秉國接見,創下中國官員會見民進黨的最高層級。謝長廷陣營事後說,對這個結果很滿意。但大家要反問,如果「滿意不滿意」,是由「見到多高的領 導」來決定;更有甚者,只要階層夠高,連事先知不知道是誰都沒關係,這種朝拜權力的心態,和部分藍營政客喜好賣弄和中共上層關係的風氣,只有五十步和一百 步的差別。


謝長廷返台。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作者完全認同,民進黨在中國議題上失落太久,姑且不論是不是要重返執政,就算只為了做一個合格的政黨,都應該「補課」。但藉著創造出一個政治論述,不顧一切地直奔中南海,不僅不是唯一的補課方式,甚至是對公眾和輿論的不良示範;更和台灣社會向來對民進黨的期許相差太遠。

年初選舉失敗,的確讓許多民進黨內人士意識到不能再忽視「中國因素」。更有人再推前一步,主張中國經濟上的崛起,是擋不住的主流。民進黨必須調整自己,才能跟上中國崛起的大勢主流。

對於這種國民黨深信不疑,民進黨部分人士逐漸跟進的「主流論」,作者想改寫一句莊子的話:「彼亦一主流,此亦一主流」:有人相信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模 式」是持續成長的關鍵;但也有人看到在香港,一場純由市民發動的反國民教育運動,可以正面挫敗共產黨和香港特區政府。如果經濟快速成長的中國,是台灣必須 快速跟上的「主流」;那溫家寶為什麼要聲色俱厲地一再發出警告:「政治體制改革不成功,經濟成果也會得而復失」?

或許,問題不在你認定的主流,而在於你選擇信奉的價值。

李蔚 本文作者是台灣資深新聞工作者

引用網址: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Yg0tC5ryvqQJ:www.thinkingtaiwan.com/public/articles/view/184+&cd=1&hl=zh-TW&ct=clnk&gl=tw

0 件のコメント:

聰明與智慧、退步與向前.1

前幾天在台灣和朋友聊到局勢, ( 特別是有關綠營台灣派的局勢 ) ,我一直自認是運動者,也是綠營的中立仲裁者,這倒不是要表示,我的地位是不是崇高?其實真實的我,甚至還比不上路邊的一隻狗,因為路邊狗吠聲,至少路過人還是要小心,或者不得不注意幾分,而是以一個運動者的思維,不想過度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