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6日日曜日

志明尬春嬌.左派與右派 (四)

舊体制(Ancien Régime)

在說明法國大革命的過程、或左右派形成的起因,有需要回到當時的法國的歷史環境,做概略性的了解。中世的歐洲,由於貴族和教會的勢力紛亂,通常是一種分權 狀態,後來由君王建立官僚和常備兵,而形成中央集權實質統一指揮了國家,也就是形成了所謂的「絕對王權」(absolute monarchism),有的歷史學者,稱法國這次革命是「市民革命」,也就是當時法國的革命,就是要推翻「舊体制」(Ancien Régime)、或稱為「舊政權」,指從14世紀開始的「勃羅瓦王朝」(La maison de Valois1328年-1589),到16世紀開始的「波旁王朝」(Maison de Bourbon1589-1848)17世紀的路易14 (1643 - 1715)就確立了絕對王權,這有效地掌控了法國的政治,一直到路易16,絕對王權才漸次弱化而後解体,但波旁王朝真正完全解体,應該是到1830年的 7月革命,查理十世(Charles Philippe 1824~1830年在位,1757~1836)失去王位為止。

封建與三部會(États généraux)
身分制議會是中世到近世,歐洲所出現過的一種議會形態,參加者通常是諸侯、聖職者、和都市的代表等特權身分階層,例如神聖羅馬帝國的〝帝國議會〞、〝英格 蘭議會〞等,主要是國王政策施行、或課稅審議的諮詢機關。而法國的所謂「三部會議」,是中世法國1302年,菲利浦4(Philipe IV, 1268 - 1314)、和羅馬教皇波尼法休斯8(Bonifatius VIII 1235 - 1303)爭權,經過十字軍東征後擁有軍力的法國國王,受國民的支持擁護,就在巴黎的「那特魯.單莫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 法文意指〝我們的貴婦人〞(Our Lady),所以也稱為〝巴黎聖母院大教堂〞),召集了第一身分的聖職者、第二身分的貴族、和第三身分的市民代表的會議。一人擁有一票的投票權,這是法國 最初的三部會議,討論王國之內的各種事,但是主要的都是有關課稅的議題。可是三部會議對於國王的課稅決定,並沒有否決權,其實也像安撫摸頭的會議,或者是 橡皮圖章的形式而已。後來由於絕對王權的確立,所以這種沒有什麼實質意義的會議,在路易131614年召開後就停止,一直到1789年路易16召開為 止,已經是隔了175年。

封建-革命的引線
法國大革命的原因有各種說法,比較直接的是,17世紀時法國年年對外的征戰,和王侯貴族之間的奢糜浪費,使國家財政面臨了破綻邊緣,新的大規模的課稅,變 成了勢在必行的考慮,引爆了革命的導火線。當時的法國絕對王權的舊体制時代,第一身分的聖職者和第二身分的貴族,只佔了人口的2%強,卻不只擁有廣大的領 地、和莫大的財產,而且全部都是課稅的對象外的特權階層。除此之外貴族階層,對於領地內的平民得以自由使役,對於沒有繼承者的土地財產,可以沒收處理,同 時對於領地內的平民,擁有可以隨意判決的裁判權,甚至把官職私相授受私有化,這各種不公平的特權,在當時的聖職者和貴族間,是被承認而且普遍施行。

在政治權限上,當時是集中於國王的絕對王權時代,國王只要認為有那樣的需要,對任何機關和人物,都可專制地予以實行,財政權也是如此。本來對於僧侶和貴族 的徵稅改革,路易16是可以獨斷地決定,但是當時的僧侶貴族,對於代代相傳的特權將被剝奪,產生了很強烈的抵抗。而平民階層的代表,很多也是社會的有力 者、大地主或大資本家,對於加重課稅也是採取反抗的立場。所以路易16對於這種反抗風潮,也不敢大意或無視,所以終於在1789年的五月,召開了久未召集 的三部會議,卻變成了法國王室〝要命的會議〞!


0 件のコメント:

現勢偶感

坦白說有時候覺得,人在日本可能也是一種幸福,因為耳根清靜許多。但是稍微一關心,就看到〝精功〞的沒幾個,腦袋裝屎卻不乏其人 ( 就是說台灣人啦 ) !如果不是立法院提供這則資訊,我還真不知道傅崑萁這一號人物!我是不知道這個人,到底是有甚麼道德範例?讓人能夠追循或追思卻當上總召?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