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5日日曜日

閒來無事,答客問

這是出現在我的問答,閒來無事就貼來分享:客問

「中華」一詞應該不是日本人幫中國人取的,
因為在唐朝典籍已經出現了:

中國與中華 - 陳華新 (2009122 美國世界日報)
據筆者所見,「中華」一詞最早見諸《唐律名例疏議釋義》,該書云:「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華。」

而且,至少在朝鮮李朝時代初期的文獻,
「中華」一詞的含意,與現代已經相差不多。
有名的崔萬里《議諺文疏》就有用到中華一詞。---------------------------------------------
我的回覆:
縱觀「唐律疏議」名例共657條,出現〝中華〞者只有一處,在:

例:
 諸 人:
5疏:【 使

而再看第2疏後段「 。」,也就是第5疏之「嫁向中華」,可能是指華族的意思?!而之後的校勘記,也未見對中華解釋。而你提的「唐律名例疏議釋義」,是甚麼時代的書?誰寫的?也不明!而歷代的偽書真是太多太多了!而且就算要新注,也是以「唐律疏議釋註」等,用google搜尋,好像只有你是用〝唐律名例疏議釋義〞?

況且號稱影響中國的100本書中,似乎只有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曾用過中華一詞?但是是指思想的意思!除此之外,到清帝國末期為止,暢銷書、小說、散文、公文,有名的文人或達官貴人,有人用過中華嗎?更別提指稱族群或國家了!甚至所謂「中國」幾乎是和中原同義詞,多指地域而沒有用來做為國家名稱,一直到清帝國為止!
客問:
不過朝鮮人就很常用,歷朝實錄之中,
用「中華」一詞很多,
崔萬里《議諺文疏》
.....歷代中國皆以我國箕子遺風 文物禮欒 比擬中華 今別作諺文 捨中國自同於夷狄....

這篇是正式官方文書,
出自朝鮮李朝世宗實錄,
1444
年寫的。
看得出「中國」、「中華」的用法已經跟今天差不多,
這時中國大陸還在明朝英宗正統9年。
說清朝末期才出現這種用法,是太晚了。
---------------------------------------------
我的回覆:
「中國」兩字出現在最早史書,可能是書經:「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于先王」。
或詩經「大雅」的「生民之什」中:「民亦勞止 汔可小康 惠此中國 以綏四方」。
這種中國和中原,基本上是同義!也就是屬於地域性概略指稱名詞。而李氏朝鮮世宗的「訓民正音」中的「異乎中國」也類似,但是正式公文書,可能還是以大明為主,所以廢元的典章甚至服裝等。

而真正正式在國際外交文書上,自稱中國是到1842年,出現在清國和英國締結的南京條約的漢字版上:現代的中國人(也包括部分滯台支那人),總是喜歡穿鑿赴會地尋找,中國或中華的歷史上的蛛絲馬跡用例,而不覺得其實,這可能就是基於一種深層自卑的反射?!

孔子是哪一國人?很多人不自覺的可能就脫口而出:是中國人!但是真實上,他是魯國人!歷史事實就是如此!中國或中華的稱謂,在清末之前,根本沒有普遍社會共識,這只要稍微略看歷代書籍即可明瞭!但是中國人或中華民,這種幾乎是用顯微鏡遍尋用例的心態,我看本身就是一種,不了解歷史、不懂得尊重歷史的病態

0 件のコメント:

語言隨想(四)

人的一生多數是處於主客觀不一致的狀態,詳細應該說,主觀情感、客觀實証的格差,反而是一種稀鬆平常、或是常有的事與狀態,如何調適為可控制範圍?可能是終生至難之業!但是仍然有很多人,無法分清楚所謂主觀客觀的釐清辯明,不過,其實分不清、不理解,有時候反而可能也是一種幸福。這十幾年來,每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