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25日水曜日

經濟、台灣、東南亞 (五)

真正改變世界經濟各種結盟或對抗的,一次是航海、一次是航空,這交通技術改變了既有經濟體的客觀市場規模。技術與資本都是經濟必須思考的重點,技術的有無,有時是經濟發展的關鍵。16世紀擁有優異航海技術的國家,縱橫世界經濟市場的,諸如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甚至英國,基本上都是屬於幅員不大的小國,但其影響力卻遠至亞洲。航空技術的發展,當然已幾乎徹底改變了這個結構,全球化理論乃是源自於這個基點,但真正使全球化發足的,可能是要到東歐解體之後,當然主要的是以美國為主。

但全球化理論同時也引起了各國的警戒,以EU(歐洲聯盟)為主,而後有NAFTA(北美自由貿易協定) ,現在更加上亞洲的ASEAN(東南亞諸國聯合),在泰國為首發生的通貨危機之後,再形成ASEAN+3(日本、中國、韓國)。這種經濟圈或者經濟共同體 的發展模式,雖然無法精確預測這個結果演變,但這個趨勢卻是目前無法改變或自外的。台灣經濟的發展,一直沒有深某遠慮、綜觀全局的政策思考,這應該是和整個社會,從來沒有真正去了解或想了解經濟學,或者換另一個說法是經濟學,是 被台灣這個社會忽視或輕視的。我們把一個經濟上的〝雁行型發展〞(1)的過程,過度吹噓成經濟奇蹟,其實這只是亞洲諸國經濟落差,所產生的一種 catch up經濟型態。例如日本去接收美國的家電技術,而後由NIEs(韓國、台灣、香港、新加坡)接收,之後又由ASEAN4(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 接收,後來就是中國接收。

在這個經濟過程發展中,卻不見政府與知識份子,有太多的警覺性與對策探討,所以我們對東南亞不熟猶然不熟,不止沒有利用雁行型發 展中catch up,為自己獲取最大利益的相對作為,也似乎沒累積到什麼太多的善意關係,仍然需受制於政治侷限,知識份子沒能提供先期的分析,可能也是主要需檢討的地方!其實台灣才真正要多加研究東南亞,台商多的是中小企業,這十幾年來由於產業技術力的提升,需莫大的資金、 時間等配合。多數企業或怯於牽涉過廣、或懶於投資,只單純地在節縮成本上考量,再加上台灣上上下下,疏於對東南亞的研究,所以只能往沒有語言障礙、人力、 土地相對低廉的中國跑。

0 件のコメント:

語言隨想(四)

人的一生多數是處於主客觀不一致的狀態,詳細應該說,主觀情感、客觀實証的格差,反而是一種稀鬆平常、或是常有的事與狀態,如何調適為可控制範圍?可能是終生至難之業!但是仍然有很多人,無法分清楚所謂主觀客觀的釐清辯明,不過,其實分不清、不理解,有時候反而可能也是一種幸福。這十幾年來,每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