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個性頑固,欠缺柔軟性、不知融通,一味地固持己見、和嫌惡別人的建議,
對於比自己小的人,常以一副老大的姿態,對於長上又是,一副卑躬屈膝善於諂媚!」。
現在換成該生的導師,也寫下了如此的評語:
「該生個性堅強、意志堅定、不喜彎曲,自立心旺盛、堅持自己的信念,不太受周遭的影響,對於年齡小的人,常顯現保護者老大的情懷,對於年長者則是守禮而謙虛!」。
對於相同的人,可不可能出現,這種看似兩極的評價?而誰才是對的呢?我看這種是連耶穌都幫不上忙!每一個做 出評價的人,都認為她自己的才對!有沒有證據呢?或者該判斷的證據是甚麼呢?通常證據就是情緒而已!也就是對於客體的事與物,依經驗所產生的感覺、感情!
這種情緒主義的產物,一點也不稀奇!隨時都有人在做,隨處都有人勇於主張!卻很少人會主動地,檢索檢視自己的情緒的脆弱性、和多誤的可能性!
更嚴重的是,很多人尚且分辨不出,這種就是情緒!而且直接就作為事實判斷、或主張!而又有比這更嚴重的是,對於相同的客觀的事與物,因時間不同、地點不 同,而作出完全相反的情緒判斷。我們也時常聽過: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分不出情緒與實證事實是甚麼的人,一生就非常有可能,在這種泥沼中打轉而還不自 知!這可能就是連釋迦摩尼、或蘇格拉底,再現世也無濟於事,無法救贖的人生!
情緒的多變性,有時使人生變得活潑,更多時候是使人生變得複雜難耐!而事實卻只有真假與有無的分辨!不過卻是要觀察、推測、思考與辯證!上例高中生,有無 犯校規?有無欺凌弱小?有無作弊?有無遲到早退?有無頂撞師長?…等等,實證的判斷可能是,教育者首先要注重的觀察,而情緒的判斷,可能十個老師,少說也 可能有五種情緒認知!而且每一個都是自認不會錯的正確!但卻可能隨時都會變,這種情緒的虛偽脆弱性,卻是常被忽視或忽略的實證!
如果把以上對該生的情緒判斷,如果也運用到陳水扁,可能也令人有彷彿相識之感吧!而很簡單的,像我這種〝阿扁們〞要問的是,實證是甚麼?情緒是甚麼?當你能認清了,你再來跟我說,甚麼是智慧?甚麼是道德?甚麼是正義?這都還不遲!
更嚴重的是,很多人尚且分辨不出,這種就是情緒!而且直接就作為事實判斷、或主張!而又有比這更嚴重的是,對於相同的客觀的事與物,因時間不同、地點不 同,而作出完全相反的情緒判斷。我們也時常聽過: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分不出情緒與實證事實是甚麼的人,一生就非常有可能,在這種泥沼中打轉而還不自 知!這可能就是連釋迦摩尼、或蘇格拉底,再現世也無濟於事,無法救贖的人生!
情緒的多變性,有時使人生變得活潑,更多時候是使人生變得複雜難耐!而事實卻只有真假與有無的分辨!不過卻是要觀察、推測、思考與辯證!上例高中生,有無 犯校規?有無欺凌弱小?有無作弊?有無遲到早退?有無頂撞師長?…等等,實證的判斷可能是,教育者首先要注重的觀察,而情緒的判斷,可能十個老師,少說也 可能有五種情緒認知!而且每一個都是自認不會錯的正確!但卻可能隨時都會變,這種情緒的虛偽脆弱性,卻是常被忽視或忽略的實證!
如果把以上對該生的情緒判斷,如果也運用到陳水扁,可能也令人有彷彿相識之感吧!而很簡單的,像我這種〝阿扁們〞要問的是,實證是甚麼?情緒是甚麼?當你能認清了,你再來跟我說,甚麼是智慧?甚麼是道德?甚麼是正義?這都還不遲!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