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7日日曜日

真實的虛偽 (一)

我第一個受的專業訓練是經濟學,可能是幾個日本老師都是古典經濟學派,所以應該也受到感染,因此很多思考難免受到基本的影響,也就是說古典派的核心論述, 可能就是我的經濟思考的根( root form)。例如「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的市場機能(Market Mechanism)、和自由放任(Laisser-faire)的分業(Division of labor)利益等。而經由古典派的書接觸到洛克,再由洛克看到笛卡爾看到哲學,也由洛克看到權力的來源理論、到權力分立的孟德斯鳩接觸了政治學,也因此 分散了學習的心思。

但是也因此才知道哲學原來是「萬學之母」,也就是到17世紀之前,西方的學問就是神學,而神學的旁邊就是哲學,所以西方17世紀之前, 所有的學者不是神職,就是都應稱為哲學者或哲學家。現在我們一般的網友,已經幾乎都能很坦然地說〝我是台灣人〞,而所謂的文化認同或政治認同,其實就都是一種尋「根」的動作,而什麼是「根」?「根」就是一 種源頭基礎!可是其實我們的社會,可以說並不是一個很重視基礎的社會。

老實說我並不喜歡所謂的〝儒家〞的理論,但是不可諱言的儒家被中國人,利用了一千多 年已經被整的不成形了,儒家曾有過正意、誠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種學習的過程理論,但是在中國那種已經高度集中化的城邦發展,和很早期就封 建成型的政治形態,權利關係結構主宰了大部分外在權力的排列,學問變成是一種標章,就像外在的衣裳的錦衣綢緞,所以儒家的學術理論,也就停留在一千年以前 的水準,之後的只剩下不斷的背誦和傳述而已。

台灣至今的教育,大部分是承襲中國的這一套教育方式,某些層面來看大多數的台灣人的 思考,難免被壟罩在這樣的環境,因此價值觀可能多多少少也受此 詛咒。即使外在或外觀的部份正在兌變當中,例如政治思考、國体的正名等等,但是深化在思考和價值觀的部份,可能就沒有那麼樂觀、或是不能那麼樂觀。有家內曾經看過一則趣談,叫做〝真實的虛偽〞或是叫〝新孔融讓梨〞,一個現代母親教育兩個小孩,有一天家裡桌上放著客人送來的兩顆蘋果,弟弟吵著要大一點的蘋 果,媽媽掌弟弟一巴掌,然後就問哥哥要哪一顆?哥哥想了想就說:「小的那一顆給我,大顆的就讓給弟弟」,媽媽就對著弟弟說:「看到沒有!哥哥是多麼有愛心!」

0 件のコメント:

水溫知多少

裝睡叫不醒、裝死救不活 , 你以為我是在講泛藍其實只對一半 , 另一半就是在講泛綠 ! 草屯鎮長選輸泛藍我是心情很不好 , 更不好的是同溫層或者水煮青蛙 , 正是這個說法 , 這幾天我不太看所謂綠媒名嘴的評論 ,可能都 是不知死活或者過度樂觀 。 今天不小心看一下所謂藍媒節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