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ology一般翻譯成「意識形態」或是「意識型態」,我把它解釋為:人從出生開始,對於環境、人、物的感覺、情緒、信仰、價值的總合性認知。人自幼年生存的自然環境,例如:山、川、河流、海洋等空間的感覺,對一個人的初始的意識型態的影響,可能超乎我們能想像的,它可能更大、更深、更廣、也更久。一個在山中長大、和另一個在海邊成長的人,對於大自然的認知認識,應該是有很大的差異,這類的差異可能是由於身處的環境的自然現象,例如:山崩、地震、狂風暴雨、海嘯,而連帶地形成對神的認知、或信仰型態,產生截然不同的意識型態。
地球是圓的,這是葡萄牙人麥哲倫,在1519~1521年首次環繞地球一周,首次實際証明,而後歐洲多頭競爭的大航海時代開啟。日本也到織田信長時開始有了地球是圓的概念,也就是基本上亞洲人的世界觀,是經由大航海時代的這些歐洲人傳入,所以日本人明治時期,即是沿用歐洲人的世界地圖觀,而開始了東洋、西洋的概念。我想這是歷史觀念的延用後來美國的興起,日本或台灣或是中國才開始用現在的亞洲地圖,至於哪個圖才是正確的?也就是世界的中心究竟應該在哪裡?我不反對亞洲地圖的形式,但是我也不排斥歐洲人使用的世界圖。
另外當時荷蘭據有(你提到的)它本國的"Nederland 7省聯邦共和國授權"?這應該是荷蘭人自設的本國法律,有多大的國際承認效力?擁有多少國家的理性的合意?我看應該只是,除了荷蘭人的一廂情願之外是一只形同廢紙。所以被擊敗之後只能投降退出台灣,你說它照步處理撤退?我卻看作你所說的海賊集團鄭成功的文明作風,而無趕盡殺絕戰場上殲滅,也不會比屠殺更殘虐古今東西歷史上,例子也應是數說不盡!
我和你的觀點無法相同之處,在於所謂殖民有一個基本型態不能忽略,那就是他背後有一個殖民母國存在,然後在殖民地獲取利益傳輸回母國,也就是在殖民地創造的利益,基本上不是由殖民地創造產出、當地獲取而當地分配。我說鄭成功建立的東寧或東都,基本上是沒有殖民母國,因為它是和清朝對抗(至少到它消滅為止事實應該就是如此)!至於你要說荷蘭的殖民政權也是本土政權?那就成為你的說法吧!官僚體系建立的有無?這個特徵如果略過,那麼大航海時代,所有殖民的歷史全部都要改寫了吧?
另外鄭成功用甚麼話和先住民溝通?理當是有透過翻譯,但是漢人移入台灣已經有一段時日,可能有不少人通先住民語言、漢語之人,也未必一定得透過荷蘭語或是羅馬字。我有一位堂哥娶了一位阿美族人,這位大嫂初來時,只會阿美族語和北京語,三四十年過去了,現在台語說得和鄉里的人幾乎一樣,而她也未上過學校,也未用過羅馬字,就是透過所謂北京語的國語溝通學習得台語。歷史無須美化、但也無須扭曲,而是盡可能地回復他的本貌!溝通原本就是要從些微的相同處開始,即使是微小。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