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日本人或台灣人,一提到〝關西〞大概都能立刻聯想到,京都、大阪、神戶所謂的〝京阪神〞三個代表都市,但是如果再進一步地問所謂〝關西〞為何?叫〝關西〞顧名思義是哪一個關之西?這可能不要說日本人、就算你隨機問關西人,可能有一半的關西人或許就答不出來、或者答得模稜兩可。
其實它是指東海道的 「鈴鹿關」、東山道(後來改為中山道)的「不破關」、和北陸道的「逢坂關」以西地區,而一般狹義的則是指「逢坂關」(おうさかのせき ousakanoseki)以西地帶。舊稱也稱為〝近畿地區〞,畿是指京都或首都,所謂近畿以現代的語言就是首都圈的意思,近畿是雅稱、關西是俗稱,都是指二府四縣(京都府、大阪府、滋賀縣、兵庫縣、奈良縣、和歌山縣)的一帶地區。
日本歷史的主流「大和(Yamato)王權」,在西元第5世紀開始,在奈良半島的〝堺〞地區建立勢力,當時在北九州仍有筑紫國的「九州王朝」,後來「九州 王朝」被畿內地區的「大和王權」打敗改稱為西海道。日本的皇室傳說到第十五代應神天皇之前,可能多為臆測穿鑿編纂的成分居多,也就是到「大和王權」在關西或近畿地區,才比較具有成型的國家勢力,真正有中央集權的政府型態,可能要到第6世紀末第7世紀時才比較明確。
大規模的古墳如「應神天皇陵」、和世界三大陵墓(埃及金字塔、秦始皇陵)的「仁德天皇陵」,也都在大阪港周邊的堺市。比較嚴謹的認定,真正日本國的產生地應該是以奈良半島、大阪灣為主,向內深入到 京都近畿一帶,也就是簡單的說近畿地區或說關西地區,才是中世日本國形成的原點。
西元第8世紀初(710年)日本第一個首都「平城京」,建立在現今的奈良縣,在這之前的「藤原京」,也是在奈良大和三山的飛鳥山區規模較小,遷都奈良盆地 後就以長安城為模擬規模建立,寬4公里長約6公里的都城。794年桓武天皇遷都現在的京都,取名「平安京」規模略小東西4.5公里、南北5.2公里,一樣是摹仿長安城的造城。這兩個首都京城都相同的有一個重點,那就是都選擇盆地,這應該都是基於當時易守難攻的防備需求。
同時這兩個城市有一個特殊、有別於日本其他的城市,奈良和京都並沒有很明顯的城牆建築,日本城牆的建築,在意義上剛好跟中國歷代的城牆是相反的,日本的城牆隔開了城主、高階武士、和一般的平民,大阪城、名古屋城、江戶城…等,規模大小不等但無一例外。所以當時奈良、京都建京,都是以天然屏障考量,在意義上比較相似於中國的城市,把居民納於屏障保護之內,這也可看出日本的皇族貴族,和武家的思想觀念微妙的差異。
現在稱關西、看關西,幾乎都是統稱、統指〝京阪神〞三個城市,但是關西人仍有這樣的傳統說法,一個關西人最理想的一生,〝是在京都讀書、到大阪經商做生意、而能到神戶居住〞。一般日本人所說的〝關西弁〞(kasaiben關西腔)其實還是有分別,大阪腔和京都腔就迥然不同,不同到甚至聽不懂日語的人,幾乎都可分辨得出兩種不同的腔調,京都人特別喜歡執著於京都腔,幾乎類似法國人特別拘泥於法語般頑固。
曾經是一千多年的首都的京都,雖然在明治天皇基於日本國現代化、和統治的需求考量,在1869年第三次遷都於江戶而後改江戶為東京,仍是以京都為思考取其在京都之東的京城的意思而成的,因此京都人執著於腔調、執著於傳統,有很大的部份心理可能也是由於一種歷史失落感的反射。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