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源於江戶初期的「歌舞伎」、和幾乎同時代的「人形淨琉璃」、和流行於鎌倉室町時代的「能楽」,通常被並稱為日本三大國劇。歌舞伎是一種包含舞蹈和音樂的 演劇,他的語源是「傾く(かぶく)kabuku」,〝傾く〞原意是頭傾斜、或是奇怪的動作或行為已引起人家注目的意思,所以穿著奇特豔麗醒目的服裝,在街 上昂然闊步的人就被稱為「傾き者」(かぶきもの)。
江戶初期(1603年)的歌舞伎,原本是一種以男女老少一般大眾為觀眾對象的大眾演劇,是根據當時的民 情、風俗、習慣…等為題材的現代劇,一般人都能輕易理解,也相當受到當時大眾的喜愛。動態而且華麗的服裝和舞台設置,不用面具而直接在臉上,用各種顏色描 繪模樣稱為〝隈取〞(くまとりkumatori),也因此稱為「歌舞妓」(カブキkabuki),最初是用〝妓〞字,明治時代之後統一名稱改為〝伎〞字而 成歌舞伎。
歌舞伎的起初是相傳在1603年,由於戰國時代結束進入幕府的承平時期,各地的女藝人們也雲集於京都,當時出雲大社的巫女(みこmiko)「阿国」,在京 都以念佛舞蹈登場,穿著著稀奇的輸入服裝,裝扮成男裝舞蹈樣子奇異特別,所以被稱為〝傾き踊り〞(かぶきおどりkabukiodori),這造成了很大的 風行。而當時以能楽為主的年輕舞蹈芸能団,受到新風潮的刺激也開始模仿,1629年幕府基於擾亂風俗的理由,禁止了女歌舞伎。
當時年輕的舞蹈藝能團,就以未剃前額髮的年輕男子,繼續發展美貌美聲的歌舞伎,稱為「若眾歌舞伎」。但是幕府仍然在1652年,以同樣風俗維護的理由禁止了若眾歌舞伎,而成為不論 男角或女角,皆由成年男子易裝專演的所謂「野郎歌舞伎」,也就是現代歌舞伎的雛形。
歌舞伎的要素,就如文字所示包含了音樂(歌)、舞蹈(舞)、伎(演技)三個部份,「歌」的部份一般是和三味線一同發展起來的,大略上可分為「唄い物」唱的 部份,和「語り物」述說旁白或是台詞的部份。早期的歌舞伎包含了大量的舞蹈,但是由於以舞蹈為主體的若衆歌舞伎等,有出賣色相的疑慮,因此幕府規定演劇的內容,要以史實事件或故事題材為表演內容,也就是所謂模仿狂言的「歌舞伎狂言」為主,所以舞蹈部份的「舞」就大量縮減。
而「伎」的部份基本的表演技術,則 是把每一個感情的表現,用誇大誇張的動作表現叫做〝外連〞(けれんkeren),經由這三種歌、舞、技的要素,構成了歌舞伎成為一種綜合藝術的演劇。歌舞伎成立的過程,早期都是借用能楽的舞臺表演,其內容可分成〝歌舞伎踊り〞(舞蹈)、和〝歌舞伎劇〞兩種,由於幕府的取締使舞蹈的部份縮減,而加強了劇的部份也就是〝狂言〞(往後再介紹日本的另一種藝能)。
但是聲音和視覺仍然持續複雜地發展,而舞台的部分也由一般寺廟的能楽舞台,轉到專用形式的歌舞伎劇場,演目部份則是加入狂言之後也陸續移植「文楽」〝人形浄瑠璃〞,這種稱為〝丸本物〞又稱為〝義太夫狂言〞(演者的台詞部份全部由太夫旁白的演藝)。
劇本也由一般的史實改編的〝時代物〞,漸次加入了當時的世俗民情描寫的〝世話物〞,而這類劇本「世界」通常是指形容一種演目背景的基本架構,例如「太平記の世界」、「平家物語の世界」、「義経記の世界」…等。
明治時代開始,歌舞伎在日本民間仍然受到歡迎,但是一些知識人開始批判,許多內容荒誕無稽、奇異怪狀的演出(外連 けれんkeren味),有違文明國家意旨。受到這類批判的歌舞技,也開始了所謂〝演劇改良運動〞,這某些部份乃是由於為了符合明治政府裡,一些自認文明國 的上流、中流階層,觀賞的目的的運動,甚至連政治家們也捲入了這個運動,所以有了明治時期的歌舞劇座的開場,而這也被稱為「新派」。
而由歌舞技所衍生的慣用語,也有如「黑幕」,原本歌舞伎中只是代表黑夜而沒有惡的意思,漸漸的卻在民間成為象徵惡的聯想,例如〝政界的黑幕〞。還有「十八 番」(おはこohako),原本是市川團十郎七代目(第七代),由於自家代代都有江戸歌舞伎的名役者輩出、就把頗有定評的演目十八種,定為「江戸市川流・ 歌舞伎狂言組十八番」,而這稱為「おはこ」的理由,是一般「得意芸」就習慣稱為「はこ」。
所以日本人說拿出你的十八番,意思就是拿出最得意拿手的意思。 「二枚目」意思就是指美男子,這也是由歌舞伎最有貫祿的主角,他的名牌通常吊在第一枚叫「一枚目」,而一般受女性歡迎的美男子演員的牌子,則排在第二枚叫 「二枚目」,喜感演員或丑角就排在第三枚就叫「三枚目」(〝目〞日文意思即為序數〝第~~〞)。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