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說我的筆名野侍一郎,2012年就被上海臉書亞洲分公司封鎖,名字是還存在只是無法書寫,或發表任何言論接著YT也跟進。四叉貓的遭遇我十幾年前就有深刻體驗,因為我是綠營論發表寫文章應該是前三名,如果直播不算我可能是第一名,光一個吵架就可能用兩萬字,也就是很嚴謹地吵架。可是網路一興盛、程度可能也拉低不少,那位要把台灣人變成中國人的直播主,很多人可能喜歡稱他X長,可是我一直喜歡用肉獃網紅稱之。祖克伯或歐美人士,可能不太懂北京語、根本不知道台語,所以臭幹六醮根本不知道是何意思?知道北京語不懂台語的人,以為臭幹六醮很潮,無形中社會風氣也跟著大變。肉多有型是好事,可是言語肆無忌憚、髒話連篇,不會是程度的顯現,言語講究的不是鋒利而是粗鄙,語言已經不再講究張力而是無端地醜化,不過不知如何教育小孩的蠢人,忽然間就不見了實在太有趣了。
台語有句諺語:宵掰沒有落魄地久,直播也許能夠興起可是沒有內容能夠長久嗎?那位網紅之所以立場一直變換,從另一個角度看,因為沒讀太多的書,不重視基礎把新奇當有趣,一開始許多人也許惑於追逐的心態、蔑於外在形象,可是日子一久終究老狗也變不出新把戲。你也許喜歡聽臭幹六醮的直播,可是真要教育你的下一代,會用比中指、口出檅言臭幹六醮嗎?網路是一種新興行業講究聲量、流量,可是也有一種先天的限制,也就是不知聲量、流量的真實性。也許你不重視賴清德的團結國家十講,可是不能忽視苗博雅罷免前,走出直播間面對檢驗與挑戰的五場宣講,其中最主要的差異是,網路究竟多少人無從得知,可是現場卻只能代表一個人,網路和現實應該如何取得平衡,可能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我舉一個實際的例子夯這個字,曾經在網路興起之初多被運用,可是曾幾何時說這個字可能被認為LKK。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