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本能很多是靈活地適應或對應著環境的改變,也就是她不會依本身的主觀而改變,每隻雷鳥到了冬天,不會因喜歡或不喜歡白色,而改變或不改變它 的羽毛。鮭魚為何會游回出生的河川,到目前確實仍不解,但低淺河床利於卵交配,而且鮭魚回歸時間都在要入冬之時,而且都在高緯度地區,水溫低才適合鮭魚生 存,這都是可能的原因,但這還是屬於本能,而不能視為習慣。而文化通常多是主觀的,相對於動物生物對應環境會調整生理改變,人類對應環境則是運用技術、方 法, 動物的生理改變通常不會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人類的技術、方法,卻可能因個別主觀創造而會有所不同,所以文化會有齊一性(identity)的融合行為必要 或是過程。
生理當然會影響行為但是他的必然性,不透過觀察、實驗驗證我們無從得知。據說愛斯基摩人用太太招待朋友,但是並不是每一個寒冷地區的人,都是用太太招待朋 友睡覺,這才 是一個人的習慣、和一群人的習俗,而這就是文化與生態本能的分際。如果以相同的愛斯基摩人的例子,可以視為文化,可是相同的行為如其他地區的換妻俱樂部, 卻不能看作文化,充其量只能視為少數人的個別習慣 (不對此行為加入價值判斷),因為卻乏identity ideology(齊一性的意識型態),簡單的說就是卻乏共同的價值認知,而無法成為習俗,所以即使看似相同的行為,卻不是都可稱之為文化。
文化通常是後天的,而且還是深具「在地性」的特性,也就是〝本土性〞(local),當這個文化離開這個土地、到了 另一個土地,基本上已經是要看作另一個文化。愛斯基摩人是一個例子,離開那個地區,即使流著相同的血緣、說著同樣的語言,卻是另一個文化。人類的文化很少 有先天性,簡單再舉一個通例,世界上很多文化是男性支配社會文化,這也是後天形成的,因為從生理構造上可以發現,在所有生物界具有兩種以上的交配姿勢的可 能只有人類,這並非只是人類特別歡喜性愛用途,而是具有一個其他動物所沒有的意義,也就是〝交配〞不一定得由雄性主動,在雄性沒有自由的狀態下,仍能由雌 性主動完成交配,這在大自然界恐怕只有人類,也就是雌性支配社會型態是有可能被完成的,至少在先天上是沒有決定的或限制的,人類的雄性支配完全是後天的演 變。
另外動物很多都具備對應環境而能做生理的變化因應,而人類沒有這項本能。鮭魚是一種冷水系的魚,幼魚在淡水河川成長,到了出海口開始生長斑點和斑 紋稱為「銀化」,這是為了適應鹹的海水環境而有的。隨著冷海流環遊海洋,成年時再游回河川逆水而上,一方面是雄性鮭魚的自然淘汰弱小的生態,一方面是到了 低淺的河床適合卵交配,還有一個用意是為了保護交配卵,所以成群就有驅離其他天敵魚種的意義。這都是生態的生物本能,也就是她不會像人一樣,因主觀而有改 變,或許你要說這是由於基因也無不可,但要說這是鮭魚的文化,那可能只有你自編,也無不可,只是可能只有你個人聽得懂,別人霧煞煞而已。
再說一個喜歡說鮭魚但卻不一定懂的事,鮭魚一般都在2.3度或接近零度的水溫,如果你伸手抓一條鮭魚、再把它放到河中,這條鮭魚大概一天之後就會 死掉了,我們人體溫度是37.38度,被抓的鮭魚就有如人類,被7.80度曬傷或燒燙傷,當面積太廣時這條鮭魚就活不了。人類喜歡用自己的〝想當然耳〞去 忖度所有事物,所以很少人會去注意鮭魚的事,而很多人也是喜歡用自己的文化觀,去看所有的文化,當然就不容易去尊重另一個文化的存在性。我碰過一個在梨山 的林務管理局任職,在聊天時他提到:「哎呀!你不知道那些〝蕃阿〞,真的是不知打算,當他們打到獵物時,就是全村吃到完才又去打獵。」,口氣當中當然充滿 著無來由的文化優越感,但是這卻是一種典型對文化定義不解、無知的行為!原始民族由於習於狩獵,而在沒有冷藏的技術或環境中,肉類原就不利於長久保存,所 以〝共食〞就是為了適應這種環境的技術或方法。
文化為何需要定義?就是為了要找出文化觀察的方法!而且是要用對的方法,而不是〝想當然耳〞的方法,一般學問也不是可以用投票表決的方法求得,這也是我對 許多台灣人輕視文化感到不耐的地方。我想詮釋文化會應該從有形的衣、食、住、行、到語言文字和衍發的總和智技能表現,和無形的一個族群团体對於生、婚、 老、病、死的慣習意識型態 (ideology) 。一個人稱為習慣、一群人或一個族群的習慣就可稱為是習俗,但如果缺乏了共同的意識形態(ideology),就很難成為習俗。唯有真正了解什麼叫做文 化?才能細察到本身週遭的文化,和看到或去理解別人的文化、或另一個文化,而這不是靠意氣可以達成的。
可能稍嫌冷澀,但我盡量縮短篇幅,也歡迎大家用所能了解的比較嚴苛的角度批評指教,我就是要用文化人類學角度來探討,而中國級的或是中國的文化 ( 這和中華文化是不同的,我說過沒有中華文化,但我沒有說過中國沒有文化、或沒有中國文化,在此先提醒。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