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歷史發展雖然在政治實力上,受到武家的分權甚至把持,但是在歷史史觀上,卻一直仍是以西邊的京都為主。12世紀的首次幕府「鎌倉幕府」就是以關東勢力 為主,其實在第10世紀的〝平將門之亂〞,就已經使「關東武士」的印象成形。當時武士的分業制度並非完全成熟,很多的武士平常仍是以務農為主要生活手段,也就是真正身分可能就是農民,有戰事時就集結成武士隊伍。
言葉 は 感情的で 残酷で ときに 無力だ それでも 私たちは 信じている 言葉 の チカラ を ( 語言是 感情的 殘酷的 有時 也是 無力的 但即使如此 我們仍然要發揮 所信任的 語言的力量 ) -朝日新聞 ジャーナリスト(journalist)宣言-
2008年5月30日金曜日
淺談日本人的地域性格 (三) 關東.1
日本的関東地方一般是指,本州東部茨城県、栃木県、群馬県、埼玉県、千葉県、東京都、神奈川県,一都六県所構成的地區。雅称坂東(bandou)或吾嬬 (azuma)。平安時代(794-1185年)是以不破關(關原)以東稱為關東,但是另外一個比較有力的說法,是以箱根關以東的地域稱為關東。面積約和台灣相同(略小),但是現在卻有約4千1百萬、日本的三分之ㄧ的人口聚居在此。
2008年5月25日日曜日
淺談日本人的地域性格(二)東北
一般我們粗淺的印象,居住在北方寒冷地區的人或民族,可能是由於必須對抗惡劣的天候,和比溫暖地區更加困難的耕作環境,因為這兩者都是和生命交關甚為強烈的因素,因而有比較強悍的性格的印象。例如中國的東北、韓國、北朝鮮…等,可能都會讓人有類似的感覺,甚至如果單純從語言的聽覺的感覺,也有這樣的傾向, 那就是可能由於寒冷的時間較長,在天寒地凍的空間中,可能無法如我們台灣早期,夏天乘涼時那般悠閒的談天說地的環境,為了縮短談話的停留時間,所以語言聲 調的感觸總覺得匆促快速。
2008年5月20日火曜日
淺談日本人的地域性格 (一)北海道
北海道是日本四個大島中,面積僅次於本州島的第二大島,面積有7萬8千平方公里(加上現為俄領北方四島面積為8萬3千平方公里),人口562萬人,緯度從 北緯41度到46度之間。和英國的愛爾蘭島(面積為8萬3千平方公里、人口580萬人)很類似,面積略小人口約略相同,是兩個瑞士大、或是比兩個台灣大。
2008年5月16日金曜日
日本人的性格 (二)
甚至到了募末福澤諭吉,原來是學儒學接受兄長的建議,到長崎學荷蘭語,回到大阪的緒方洪庵入塾學習蘭學。後來到江戶(現在東京)當家教,據說為了買書到橫濱,原本想找外國人對話,卻發現幾乎都是英語,荷蘭語根本無法溝通,所以才再重新學習英語,這個例子應該可以隱約了解,日本的外國語言的變遷。至於現代大量外來語的使用形態,應該是始於明治初期,但看明治期的書典,可領略當時並非非常盛行,當時的文人書信來往,還幾乎大量使用漢字。
2008年5月15日木曜日
日本人的性格 (一)
日本人性格很難用簡單幾句話、或幾篇文章描寫透徹,只能在許多片段當中試著尋找他的共通性。首先是他的群體性確實令人印象深刻,日本人向來自稱大和民族,而「和」字單字時念「わwa」,和「輪」字也是同音,也就是圈圈就是一種團體的概念,日本的封建制度中的身分制度,是階層劃分也是一種團體的分類或是分隔,這可能也是日本人注重、或者是習於群體概念的形成的主因。
2008年5月12日月曜日
淺談日本人的地域性格
日本的國土面積約為37萬平方公里,主要國土是由四個大島形成,南起九州、四國、本州、北海道,九州開始緯度橫跨北緯32度到北緯46度。南北長約三千二 百公里,東西長約二千八百公里,擁有島數約略近七千個,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稱為島國也很符合,居住的人口約有一億二千萬人,在世界排行應是屬於中型國家。
2008年5月10日土曜日
日本的各地區
有人說日本是兩級政府,就是(中央政府-地方自治体),中央政府轄下就稱為地方自治体,日本全國嚴格講只有一個政府,就是中央政府,轄有47個地方自治 体(1都1道2府43県)稱為「都、道、府、縣」。地方自治体的行政所在,就不叫〝政府〞而叫〝庁〞而已,所以在日本不叫〝縣政府〞、〝都政府〞,而是 〝縣廳〞、〝都廳〞。地方自治体轄下分「市、町、村」,行政所在更是〝市役所〞、〝町役場〞、〝村役場〞,再大的市(橫濱市、名古屋市)都是縣下單位,這個在日本沒有例外。
時過境遷
大伯父帶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跑到基隆港準備迎接祖國軍隊,卻被下船比台灣乞丐還不如的軍人嚇一跳,所以旗子也沒拿出來哭喪著回中部。二戰日軍敗戰初期台北有兩樣東西證明,當時社會水準直逼東京,一是水龍頭、一是黑膠唱片已在社會風行,不要懷疑!國民黨就是病毒!現在戰鬥藍把持的中廣,就是日治時...
-
人口論的第一版主要是由三個部份構成: 第一部份是對於啟蒙思想的疑念的立場展開的論說,對於進步主義所主張,人類社會各類繁多存在的貧困和惡德,可經由社會制度的改編而得以根絕的說法,馬爾薩 斯認為事實上是一種錯誤,因為一、食糧是人類的生活不可欠的東西,二、人類的情欲是不會減少的。如...
-
正常人都是哭聲入世沉寂離開 , 哭聲其實就是一種對環境的不安 , 沉寂可能是一種滿足或放棄 , 或是一種不捨都有可能 , 看每個人的成就而定 , 不過幾個生物本能倒是可能一致 。 例如 : 媽媽 、 爸爸是一種對聲帶的認識或測試 , 所以人類對父母的暱稱幾乎都是爸媽 , 六個月的...
-
記憶當中好像寫過這樣的題目,因為懶得再去翻舊文章,所以就暫定是1好了。 台灣人多數是善良的,可是很善良、也很健忘,很善良、也不太在意是非,很善良、善良得沒有甚麼邏輯!這麼多年來,我只能找到日文漢語的「不思議」形容。善良而健忘,不知道是該稱讚、還是該批判?去年曾寫過大統油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