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1日日曜日

經濟、台灣、東南亞 (一)

經濟學史第一次被使用是在17世紀的德國,而開始把經濟學體系化,則是被推崇為〝經濟學之父〞的亞當.斯密Adam Smith,他所寫的經典書「國富論」,發表時,已是1776年美國獨立4個月前的事了,也由此開始了古典學派的風騷。但他的理論卻是由狩獵、畜牧、農耕 導入形成,事實上則是接續人類文化史而來的。而東南亞諸國變動最劇烈的,卻剛好是歷經大航海時代,緊接而來的產業革命,歐洲的強權不只盡力翻弄東南亞、消費東南亞,甚至近代經濟學,很多的理論完全是依歐洲的進度在發展,很多當時所留的紀錄,多是由因怕東南亞土著民族攻擊,而一直住在船上的歐洲人在船上完成的,因此事實上對於東南亞不只不了解,甚至可能是誤解。

所以要研究東南亞,可能不僅不能由歐洲角度去看,而且是該了解近代經濟學的歐洲偏向的侷限性問題, 或許是該回到人類文化史上,從新做切入了解!改變人類文化史的兩大要點:一個是農業的產生、一個是都市的形成, 依照現在出土的文物,人類最早的祖先很有可能是1979年,在非洲發現的猿人Lucy距今約400萬年,身長約120公分,可能由於地球乾燥化, 他們從森林出來發展向草原,已能兩足站立能自由地用兩手操作石器。他們由非洲向世界各地延伸進化,成為人類的由來。

人類近4萬年來有99.9 %以上的期間,是以狩獵、捕魚、採集為主要的營生手段,由於人口稀少,配合著自然環境獲取食物而能過著安定的生活。隨著冰河期的結束地表乾燥化,而使得這 種取自大自然的生活開始發生困難,人類由掉落的穀物、果實長出新芽,而得到栽種的靈感,因此開始燒卻森林原野,開闢田地栽種特定植物,而開始了農業。而由 於農業能在小區域獲取多量的食物,所以開始了人類的聚集,拉丁語的耕作(cultura)成為文化(culture)的語源,就可知田地的產生與擴大,而 使得人類文化史有了很大的轉變。農業的耕作技術改良,更加速了人類的聚集,而由於人類的聚集,漸漸地變成農地的不足,所以再用人力共同通力合作,灌溉開闢新的農地。

這種人類聚集 也由村落、部落,漸次發展成為都市的雛形,而開始了道路的整備,以及灌溉水路的完成。而人類的因獲取食物的單純生活也開始複雜化,隨著農地而增加的人類, 也由於活動與居住等需求,而向外擴張形成大型的都市或者城邦,除了農耕的取得而分配而確保等,發展成規則的複雜化,因此必須有組織化和法律規定的需求。文 (civilization)的語源,是〝在都市裡的生活〞也就說文明是由於都市成立所產生的。

0 件のコメント:

水溫知多少

裝睡叫不醒、裝死救不活 , 你以為我是在講泛藍其實只對一半 , 另一半就是在講泛綠 ! 草屯鎮長選輸泛藍我是心情很不好 , 更不好的是同溫層或者水煮青蛙 , 正是這個說法 , 這幾天我不太看所謂綠媒名嘴的評論 ,可能都 是不知死活或者過度樂觀 。 今天不小心看一下所謂藍媒節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