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4日木曜日

從經濟到經濟學 (二)

而我們一直在使用的「經濟」一辭,其實也是日本人的翻譯,而中國人第一個對economy一辭翻譯的是梁啟超,但他的翻 譯是「生資」。中國人用日本人翻譯的經濟,日本人卻有人認為梁啟超的翻譯情有獨鍾,著名的「資生堂」據說就是依此命名。但總之經濟學成為一項實證的社會科 學,至今才約二百餘年,但近代經濟所創造的財富,卻可能已經超越之前的人類文化發展的經濟活動的財富總和,而依此為對象的研究學問-經濟學,當然是我們必 須了解的學問!

現代資訊發達有的人也認為,以資訊爆炸的時代形容也不為過,但是就像有線電視一樣,有一百台的電視台,如果都是提供一些相同或類似的內容,雖然台 數很多資訊仍然是缺乏。如果一百台都提供不同的資訊,但沒有理性的分類與分配時間收看吸收,資訊太多也只造成迷失的可能而已,就如同囫圇吞棗吃壞肚子發生 瀉痢,沒有吸收也是毫無意義。其實我們有一項是相同而公平的,那就是每個人都是一天二十四小時,一般世俗的所謂成不成功?有一大半因素是取決於如何對這二 十四小時,做「最適的分配」而採取「合理的行動」,而這「最適的分配」就是經濟學的思考,採取「合理的行動」也就是經濟的行動。

經濟學的理論其實就在我們的週遭,只是這些古典的思想理論或著作,在這一切講究數位速度的時代,通常也因需費時費力而被放棄忽略。其實古典之所以 流傳久遠,是因為這些古典的社會科學,普遍的都是內涵真理或接近真理,不論是什麼樣的人物,他的一生都是必須要有屬於自己的人生觀,例如人生究竟是什麼? 人是為何而生存?應該如何生活?同時也應有該有的社會觀,如社會究竟是什麼樣的組織?所希望的是什麼樣的社會?對於建立期望的社會應該要做些什麼?如果從 來不對自己的人生觀或社會觀做必要的釐清或省思,那對於未知的恐懼、煩惱、困擾當然是圍繞終日,當然所謂的人生的快樂、幸福,通常也是與你無緣,即使有緣 也是擦身而過不相識。

歷史上有名的社會科學者,通常是擁有優越的人生觀與社會觀,思考的結晶化成理論留存於著作當中,學習學問即是汲取經驗的菁華,而且有的也在我們的 日常生活當中被傳頌。經濟學的很多用語也是常被運用於日常之中,例如古典經濟學的核心精神「自由放任(laisser-faire)」、冷靜的頭溫暖的 心、看不見的手、凱恩斯的美人投票、囚人的猶豫、合理的愚笨者等等。在介紹每一個的巨匠的生平與思想論說的同時,也可知道這些智慧的語言的內涵。油價該 不該漲?為什麼?漲了真的祇是會逼人跳樓自殺?真的嗎?推論的實證是什麼?ETC真的就是造成塞車的元兇?ETC究竟是要解決什麼問題?台灣需要ETC 嗎?,我不解答這些問題也無法解答這些問題,我只是想推開經濟學的門扉,讓大家進去裡邊找答案。

0 件のコメント:

水溫知多少

裝睡叫不醒、裝死救不活 , 你以為我是在講泛藍其實只對一半 , 另一半就是在講泛綠 ! 草屯鎮長選輸泛藍我是心情很不好 , 更不好的是同溫層或者水煮青蛙 , 正是這個說法 , 這幾天我不太看所謂綠媒名嘴的評論 ,可能都 是不知死活或者過度樂觀 。 今天不小心看一下所謂藍媒節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