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前有很多的所謂專家,而通常選後會出現更多的專家,人會有很多意見時,通常有幾個可能是善意、可能是不平不滿,但也有可能是為了肯定自己,或者解決一種深沉意識內的恐慌。針對一個現象現狀、或是結果的解析,有的用歸納法、有的用演繹法,但也有的是用摸象法,或是就像日本的百人一首遊戲般,有的更像是亂槍打鳥,與其說是抒發意見,倒像是情緒的發洩,所以〝祭品現象〞會一直存在,也沒有甚麼太大的驚奇。沒有祭品或沒有評論,他的存在性就會有問題,或者他就沒有存在的必要。
我一直對於〝祭品現象〞(immolations phenomenon)不以為然,這種只單依主觀認知,用單一或單調少數因素解析結果、或現像,是一個危險的方式,一個容易形成偏見的方法。生物構造主義者,不以單一的突然變異做為進化結論的依據,相同的單一選舉不足以解釋一個普遍現象。許多次選舉似乎支持分布水準進步緩慢,或是一種倒退或者多年的努力化為空轉,如果只單純從幾次選票的比較,似乎是如此!但是此次的總統大選和地方大選,許多的客觀條件其實和歷次沒有太多不同,這從藍綠互相攻防就可看出,舉凡媒體不公現象、經濟進步遲緩、社會成本…等,程度差異並不大,可是幾個指標性的城市的消長,卻似乎在透露一種不同的訊息!
我不同意〝祭品現象〞、或者質疑抓祭品的原因,也在這指標性城市的變化,例如宜蘭、雲林、嘉義市正是原本應該是綠營首長出身,而且執政成績也相當優異,可是卻輸得相當難堪,我看連政治評論者,都很難找出一個符合的說詞。我一直以比較遠的距離、比較長的時間片段,看待整個選舉現象,其實台灣人(整個台灣)或許是用更高的智慧在看選舉,人選可能才是絕對因素,而且是政治經營出來的整個本質性問題。之前是藍營紛爭而分裂,泛藍所經營的勤能本質形象,反而成功地分裂藍色系統,所以原本的三足鼎立成形,這可能就是因藍營紛爭被台灣人懲罰。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