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沒有彭明敏的「說的台獨運動」,或當時沒有「說的台獨」的空間的時代,那麼如何造就之後鄭南榕?或者其他台獨運動者的思想提起?或啟蒙動能的動機如何產生?當然現在再回首1960年代,當時如果沒有彭明敏,也許也或許,會有其他人其他事件帶動台獨思想與運動,但是可能就必須用創造小說情節式地創作了,這可能就是歷史學的「if禁斷」最深切的意義。歷史如果可以用時間放任調節,那麼必然跟偶然就無法或很難分辨,當時間點可能是視為必然,時間一變遷,可能只是一個偶然,或者幾個偶然接連之後,卻又變成一種必然,這可能就是歷史的硬直性。
歷史可能是擁有「if禁斷」的硬直性,但是未來卻是相反地,它是「if活躍」,也就是充滿了「如果與假使」,飽含各種可能!我討厭所謂的中華文化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在於所謂中華文化的愛題者,正是錯置了歷史和未來的方法論!對歷史多用假設或假說,對未來卻是設定導出硬直性,假設了許多自古以來,硬直地指出從今以後。台灣由於國民黨帶來的這種,所謂中華式的餘毒思想的控制、感染,可能就是台灣獨立最大的困難與障礙!
近日台灣社會的話題,所謂國父不國父的問題,其實這正就是國民黨帶來台灣的,中華文化式的餘毒,的具體而微的表徵問題!國民黨強押給台灣的歷史教育,就是用了無數的假說和創造,然後強定甚麼國父給你,也就是假設歷史、卻以此強定未來,而造就了台灣簡直成為柏拉圖的「洞窟的比喻」的真實版境界!現在還有長久居於國民黨所造洞窟的洞窟人,居然還聲勢浩大地要選該黨的領導人,這些人住慣了洞窟,看慣了火光投射在洞壁的影子,當走出洞外對於陽光所指的實體實物,無法認知辨識而排斥,甚至語無倫次、哭天嗆地!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