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刀或者我們一般通稱的武士刀,事實上都是日本幕末開國之後,外國人所稱的名稱,在日本只稱「刀」(かたなkatana),是「片」(かたkata)、 「刃」(なna)的意思,兩刃則稱為「剣」(つるぎtsurugi) 。日本刀依長短可分為「大太刀」(おおたちootachi) 3尺(90公分)~5尺(150公分),也稱為「野太刀」,「太刀」(たちtachi)、刃長60公分以上、90公分未滿,又依配帶方式有可分為「打刀」 (うちがたなuchikatana),「太刀」有吊帶、配戴腰間刀刃向下,「打刀」則是沒有吊帶、刀刃向上,斜插在做腰間的帶子。刃長30公分以上、不足 60公分,則稱「脇差」(わきざしwakizasi)沒有刀鍔,30公分未滿者則稱為「短刀」(たんとうtantou)。
平安時期(8~12世紀)的日本刀,可能多是傳自中國或朝鮮,有兩面刃的劍、和直刀為主,或稱為〝唐樣大刀〞。到了鎌倉時期(12~14世紀)武士集團興 起,連帶的武器需求大增,工匠增加也使得製刀技術蓬勃發展。而戰爭規模也逐漸擴大,戰場上騎馬打仗頻繁,所以漸漸發展成長形彎刀,日本稱為太刀(たち)。到室町幕府時期(14~16世紀),可以說是日本刀的發展期,戰國時期則是日本刀的全盛期,到了江戶幕府時期,由於天下底定大型爭戰減少,甚至幕府也規定刀的長短,明治時期之後,佩刀就幾乎是成為權位榮耀的象徵。
江戶時代幕府為了管理實施四民的身分制度,為了攏絡武士階層,所以規定了「名字帶刀」(或稱苗字帶刀)的制度,作為武士的身分象徵,也就是本姓之 外,另擁有領地的姓氏,稱為名字或苗字,平時即以名字公稱,並可配戴「打刀」和「脇差」兩把刀,以表示領主的武士階級、或擁有武藝者。當然幕府或領主,也以此為名器攏絡豪農或富商等,以使其能為顯示家勢或家世。所以並非完全絕對只准許武士才能帶刀,但是一般武士沒有多餘的財產、或顯赫家世,因此只能以此作 為身分的標榜,也演變成「刀」是武士的靈魂的封建認知。
好的日本刀必須要擁有三個基本要件:不折、不彎、和銳利,所以日本刀的製鋼,都是以心鐵和皮鐵兩層打造而成。日本人有一個習慣,就是一問必定要一 答叫做「相槌」(あいづちaisuchi),就像日本鑄刀匠就是互相輪流搥打,就稱為相槌。而刀配戴時刀面向外的一面就是「表」,而「銘」通常是在表面著 鑿上鑄造工匠的名號,「裏」面則刻所持者的名號,但只是一般論也非絕對。以下整理日本刀的幾個專門網站,可能有比較進一步專門而詳細的解說:
註:
『大禮服竝ニ軍人警察官吏等制服著用ノ外帶刀禁止の太政官布告』
大禮服並びに軍人警察官吏等制服著用の外帶刀禁止の太政官布告
「竝」是古字兩個「立」字也就是「並」。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