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當.史密斯1776年出版「國富論」之後,到他1790年去世為止總共親手四次改版 或追加 (1778年、1784年、1786年、1789年),現在的版本應該都是1904年綜合修正後改版的。有幾個難點或爭議確實也不斷,第一史密斯當時使用 的英文,事實上已經改變很大,當時所使用的經濟用語,現代幾乎已經沒有在使用了。第二史密斯在完成「國富論」時,歐洲仍是處於封建時代,例如〝公司〞和現 代的〝公司〞已經非常不同。
至於勞動價值理論,也並不是在史密斯之後的古典學派才發生的,最早的應該是被稱為古典派經濟學、和統計學的始祖,威廉.佩提(William Petty、1623-1687年),在17世紀就已經提起了。史密斯也是以富是透過勞動生產性的提升而產生的,所以是被歸於重農學派的原因,勞動投入量 左右價格的說法,後來被李嘉圖和馬克斯所擁護和支持,而發展「比較優位說」(比較生產性)-李嘉圖。而馬克斯更把勞動價值說,分析透徹發展得最科學、也最 進步的理論。「國富論」的第一部共十一章,不就是在探討勞動生產力相關的研究嗎?
「看不見的手」到底是什麼?這個爭議你應也不是第一個有疑問的,事實上在日本經濟學界也是很有爭論,而這個原因可能是出在史密斯的第一本成名著 作,「道德感情論」(或稱為道德情操論)就是論說人類動機中,同感或同情的重要性的道的哲學書,也是推崇道德中的「利他性」。但是17年後所著的「國富 論」,卻是述說人類的利己心,人類雖然並沒有抱著促進社會合作向上的觀念,但個人循著利己之心而取的合理的行動,也能達到社會的調和和秩序。你的第二篇之 中。
不是提到「地主經由看不見的手所引導……」,不就是史密斯所要說的「同感」或「同情」、也就是利他心嗎?我的理解是如此!(你要不要前後文再 review一次)。17年後的「國富論」,也眾所皆知是他1764-1766年去法國之後,和奎納為主的重農主義的學者們交流,也身受其影響, Laissez Faire(自由放任)的核心,不正就是一種利己之心的驅動嗎?
當然其實史密斯在這些問題上,並沒有做出很明確的述說,甚至史密斯一直支持自由貿易、批判保護貿易,招致了多數主張重商主義的稅關職員的反感,後 來他被委任稅關委員後,卻開始支持英國港口,禁止他國船舶停靠的政策,還拼命寫書積極論述國家的功能,和福澤諭吉一樣,引薦西方文明推崇發明自由,後來卻 也變成積極論述國家重要性的國權論者。所以也有人說亞當.史密斯其實也不能算是,一個真正的自由放任主義的主張者。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