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李應元對馬英九:35.89
% 對64.11 %,
2010年,蘇貞昌對郝龍斌:43.81 % 對55.65
%,
2014年,柯文哲對連勝文:57.16 % 對40.82
%,
參考陳水扁到蘇貞昌,可以看出真正的藍綠版圖,和綠營的地板(李應元35.89 %)。
藍營天花板(馬英九64.11 %),減掉藍營地板(連勝文40.82 %)=23.29 %,
柯文哲(57.16 %)減掉綠營地板(李應元35.89 %)=21.27 %,
也就是以藍營天花板、綠營地板,約可計算出白色力量的終極天花板,可能是不超過24 %。
如果以最近的選票分析(柯文哲-蘇貞昌)=13.35 %、(郝龍斌-連勝文)=14.83 %,
也就是白色力量可能有15%的實力存在,柯文哲如果在藍綠推出人選時,可能也只能以這15%作為基礎考量。
而這15%如果以上一次選舉觀察,可能是分裂自藍營較多?也就是15%加上綠營天花板,剛好符合柯文哲當選得票比。
所以三方合戰用綠、白、藍40:15:40 ,就算實際一點 35:15:35 ,做起戰開打的基礎計算好了,再加進現狀考量,其實藍綠都各有勝算的可能,反而柯文哲變成最危急,不是嗎?靠夭!綠營到底是在〝驚三小〞?我實在看不懂!
附:( 地區不同比喻可能失當,但是如果用放射性普視觀察,黃國昌的罷免投票,如果把罷免4萬票,看成是藍營的票,反罷免算綠營興趣缺缺,都是白色力量的鼎力支持,2萬多票如果以上次立委選舉總票數16萬票,2萬多票大約是15%左右,也就是這些網路叫囂不已的所謂白色力量,大概只能用15%這個比率值計算。)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